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 页数:4页
  • 字数:约 2904 字
  • 大小:42.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天行健工作室
  •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崇文校区任瑞林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2、43页《铅笔有多长》――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够用米和厘米为单位进行估测和测量。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教材借助“铅笔有多长”这一现实情境,安排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对米以内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2、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

    4、通过学习解决一些关于测量方面的知识。

    5、借助具体的活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际感受一分米和一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难点:建立一分米和一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综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教学中,我通过精心设计创设情景,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为一体,突出了学生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首先是操作体验,通过估测、测量让学生体验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然后是综合体验,让学生在身上或身边找长度是1毫米或1分米的物体,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四)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的身高1米56厘米。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让学生也模仿我的样子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接着提问:刚才我们的谈话中用到了几个长度单位?学生回答出米和厘米后,请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分别有多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方面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其上公开课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复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为探究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教师再用课件以自我介绍的形式出示:“身体细又长,身穿花衣裳,要想写好字,请我来帮忙”,让学生猜出“今天的学习伙伴”――铅笔,这时请他们拿出自己最喜欢的铅笔,问你知道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吗,进而揭示课题。创设这样的情景,利用学习伙伴自我介绍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将学习用品带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因为学生在使用直尺的过程中对毫米有一些感知,在生活中也有一些毫米的经验,所以这节课先组织学生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

    具体说来,认识毫米可分为两个步骤: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让学生先估自己最喜欢的铅笔的长度,再测量。当学生发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引导其说出具体是几厘米多几小格,并问每一小格是多长。有的学生可能懂得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我会及时给予表扬,同时告诉全班学生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还可以写成1mm。接着教师借助光盘启发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让学生亲身体验1毫米的长度。然后请学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寻找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这样把毫米与这些熟悉的物品联系起来,毫米这样一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就变得具体了。

    2、了解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先让学生观察直尺并思考: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放大镜把尺子放大,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在1厘米的中间有10个1毫米的小格,引导学生说出1厘米=10毫米,即1dm=10mm。

    3、认识分米

    认识了毫米之后,再进行分米的认识在认识分米时我设计了一个疑问让学生帮我,课桌高7()怎样填?当用学过的单位都不行时,学生想到要再创造一个新的单位来才行,学生这时候想到要有一个比米小,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最后通过小组商量,确定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这实际上是个小创造。然后感知1分米的长度,要求学生找一找尺子上从哪到哪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分米。最后引导同桌研究、讨论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配合课件展示: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米=()分米加以引导。

    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激情促趣,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这时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三)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里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两道练习题:

    1、任选自己喜爱的学习用具,先估计,再测量它的长度,把结果填入表格里。

    测量的物体

    我的估计

    测量结果

    我想通过这一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

    2、通过课件出示小马虎的日记,让学生改正用错的长度单位。

    小马虎的日记

    2008年3月10日星期一天气:晴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