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职场办公 > 工作总结> 巴中30年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巴中30年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 页数:3页
  • 字数:约 3980 字
  • 大小:28.49KB
  • 格式:.docx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zero设计
  • 巴中30年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2023年10月26日)

    这30年,巴中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从675万亩扩大到116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7.7%到63.18%。

    这3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地由建立地区时的2个增加到如今的22个。

    这30年,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不断深化——从一县一生态示范村、乡到创建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73个省级生态乡镇、61个绿色社区、8500余户绿色家庭。


    这30年,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人心——从“兴办绿化工厂”到“全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打造美丽中国老区样板成为共识。

    这30年,巴中一路逐绿,摘下一枚枚沉甸甸的“勋章”: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市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荣膺“中国气候养生之都”“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典范城市”称号。

    30年间,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巴山儿女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践行A生态文明思想,坚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推动生态之绿迈向发展之绿,奋力实现后发赶超、振兴发展,竭力让红色老区持续焕发绿色生机创造绿色奇迹。

    遵循发展规律担当兴市大任

    生态文明成为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

    寒露时节,秋风习习。10月24日,当清晨的第一缕暖阳刚刚洒下,巴城回风北路滨河路迎来了晨练的市民,漫步河边欣赏着两岸的朝霞晨雾;夜晚,华灯初上,望王山公园内市民络绎不绝,行走在葱郁花木间,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如今漫步巴城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画面。

    宜居宜业宜游,景绿城美民安。“美丽巴城”正成为美丽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润物无声,这正是巴中一脉相承的绿色发展理念结出的美丽果实。

    时间指针拨回20世纪70年代前。巴中辖区内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乱砍滥伐、过度开荒造成自然资源破坏较为严重。巴中建立地区后,地委实施“五、三、五、三”工程,提出“基础设施上水平、生态环境更良好,科教兴区增实力”的总体要求,将“生态”列为五项重点基础工作之一。

    加快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等有效措施稳步实施。1995年至1996年,四县(市)政府相继签订《保护林区责任书》,将荒山荒坡绿化、林区保护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农业生态示范点、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文明村和生态家园创建同步推进。1997年,地委将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管理,实行年度考核。2001年正式启动生态城市创建,2008年巴中成为全省首批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2017年,市委、市政府立足巴中市情和富集生态资源禀赋,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2021年,市委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写入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发展定位之中。2022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功创建。

    三十年,生态巴中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奋力打造美丽中国老区样板最终成为巴中儿女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追求。

    “坚持以创促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生态文明已成为全市上下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晓峰介绍。全市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持续推进,城市变公园、乡村变景区的美丽景象随处可见。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乡镇73个,绿色社区61个、绿色家园8500多个。

    “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气候养生之都”“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典范城市”一张张“烫金生态名片”,见证了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如今,生态文明理念已经从“落地生根”到“根深蒂固”,成为巴中人民的广泛共识。

    筑牢安全屏障守住绿水青山

    生态“保卫战”是建设美丽巴中的集体行动

    4公里的环形步道,现代化的休闲广场,位于通江县高明新区的高明湖公园通过生态修复、荒芜地治理,由曾经的荒滩荒地蝶变为极具自然山水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吸引市民时常到此休闲打卡。

    “完全变了一个环境,过去这里就是一条臭水沟,一到春夏季节就臭气熏天,不敢开窗户。”看着家门口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恩阳区文治街道办事处居民向英心里乐滋滋的。芦墟沟黑臭水体地处恩阳老城区,近年来,通过开展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污水系统排放、生态修复整治,这里已从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看不见生活污水、嗅不到污水臭气的清水河。

    “我是一名环保工作者,我的使命就是干好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刘永涛

    是一位“环保卫士”,在通江县生态环境局从事环境监察执法工作,30年如一日,只为守护绿水青山。

    巴中作为长江上游和秦岭重要生态屏障,国家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双重生态功能区。30年来,巴中牢固树立“上游意识”,持续深入整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力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面筑牢。

    面对“绿色大考”,巴中从细处着手,向实处出发,从保护一片蓝天、一泓清水、一块土地开始,全方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严控工业污染、露天焚烧、燃煤污染等“九大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扬尘、餐饮油烟、“散乱污”企业和秸秆“五烧”等“五大专项整治”,2017年进入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连续5年环境空气质量在稳定保持中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年均达到95%以上。

    ——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坚持“三水统筹”,建立巴河流域上下游水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推进巴河流域综合治理,122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197个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面完成“划、立、治”,全市6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全部提升至II类标准,4个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对重点区域和行业分类分阶段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强化风险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估,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10254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土壤和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可控。

    与此同时,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绿色发展体制扎实推进。环保地方法治更加健全。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生态环保重点领域,相继颁

    布实施《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城乡污水处理条例》《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等涉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8部,织密多层次的生态环境法治网络,地方环保法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环境治理体系日渐完善。先后印发《巴中市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任务清单》,聚焦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规政策体系、风险防控体系8大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站在新起点上,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巴中,正在向我们走来。

    “两山”转换赋能释放生态红利

    生态价值转化为竞争优势让绿色成为幸福底色

    “以为国庆大假后是淡季,哪晓得淡季不淡”10月22日,又一个周末,一大早,平昌驷马河畔的福喜渔家刚开门,老板万敏就接到好几个订餐电话。10年前,自小生长于驷马河畔的万敏,返乡创业“靠水吃水”,开起特色农家乐。在他的带领下,包括魏传江在内的20户村民,依托驷马河,众筹建成水上乐园。如今,驷马水乡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成玻璃桥、大峡谷、万家码头等特色景点。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亿元。

    随着山、水、乡村的不断融合,昔日默默无闻的小乡镇俨然成为平昌县发展县域旅游的一张名片,也正是因为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才让平昌县这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不断在“两山”本底保护、转化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30年,巴中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工作总结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