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2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2篇

  • 页数:5页
  • 字数:约 2832 字
  • 大小:43.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天行健工作室
  • 比一比教案2篇

    第一课时 比多少

    教学内容:p6-p8、练习一 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具、学具准备: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学生准备5个圆形、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从1数到10。

    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数一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一比。(板书:比一比)

    二、新课

    (一)同样多

    1、看图说话:教师贴出4个圆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再贴出4个三角形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看着这图,你能说一句话吗?那你是怎么知道它们同样多的呢?一个圆纸片对着一个三角形纸片,所以我们就说,圆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

    2、比一比:请伸出你的双手,我们用一个指头对着一个指头的方法来比较一下两只手上的手指头是否同样多(师生一起做,然后同桌互相做)。

    3、动动手:教师在黑板上贴3个○(学生跟着在台下摆),要求对着○摆□,□要和○同样多。指名一人在黑板上摆,其余同学在下面摆,摆完后说说摆的方法。

    4、同桌左边的同学摆任意个□,右边的同学摆△,使得□和△同样多。说说摆的方法。

    5、找一找:在p6、p7的图中找出同样多的东西。

    (二)多些、少些:

    1、教师贴出4个三角形,学生说是几个,再贴出3个正方形,学生说有几个。问:三角形和正方形同样多吗?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伺机连线)教师引导学生:三角形有剩余,正方形没有剩余,我们就说正方形少些,三角形多些,也就是说三角形比正方形多。(板书:多些、少些)

    2、教师在黑板上贴2个○和3个△。提问:怎样比较○和△谁多谁少?(同桌同学商量。)指名说。

    3、找一找:在p6、p7的图中找出什么东西比什么东西多或少的。

    4、学生动手操作: ①第一行摆3个○,在○下面摆△, △要比○多1个。 ②第一行摆4个□,在□下面摆△,△要比□少2个。 ③要使下图中第一排比第二排多2个圆,应该怎么办?

    三、练习

    1、p11、12 练习一 1-4题。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同样多的,什么东西是多些,什么东西是少些的?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比较多少,明天我们要学习比较长短,请同学们每人准备一把尺子,一支用过的铅笔。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自认为最大的亮点是选用的材料很简单,都是运用身边的资源。

    《比多少》这一课是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上,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本节课,我根据刚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运用有趣的动手操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供多种形象的事物,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资源。

    课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摆法,在师生、生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操作、观察,充分体验和感悟“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逐渐理解知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操作是本课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是在操作中有不少学生玩起学具来,就停不下来,有的甚至忘记了老师提出的操作要求,随心所欲地玩起别的花样来。怎样让学生在操作中做到有目的地玩,在玩中学,并有始有终地完成老师交待的任务,我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找出相应的对策。

    本节课还要注意有些学生会根据以往经验:数量一样多的图片,头和尾一般对齐,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喜欢玩的游戏,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较持久地保持,以便深入理解。再讲《比多少》一课时,我会以“抢椅子”的游戏引入。首先五个人四把椅子,游戏结果有一人没有椅子,提问:“为什么有一人没有椅子呢?”学生很快说出:“人比椅子多,椅子比人少。”从而认识理解了“多与少”。再通过增加一把椅子继续游戏,使学生认识“同样多”。

    第二课时:比长短、高矮

    教学内容:P9-P10;练习一 5、6、7、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毛线、纸条各11组;同桌准备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等。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