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蜀道难》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蜀道难》教案2篇

  • 页数:11页
  • 字数:约 7246 字
  • 大小:51.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南域PPTer
  • 《蜀道难》教案2篇

    《蜀道难》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概览

    1、知识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


    (2)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能力目标

    (1)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聚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与学师生互动

    一.导入: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回顾李白生平和作品特点。

    3、写作背景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教师用书》)

    4、课题简析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皆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三、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写出了蜀道的哪些特征,运用了什么手法?

    四、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一)齐读第一段:

    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研读“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几句。

    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托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叹:1、统摄全文

    2、蜀道来历——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3、山势高危①——群山挡日,急浪回旋——正面②——黄鹤不得过,猿猱愁攀援——侧面

    ③——山路曲折盘旋,行旅艰难——正面④——人的感受——侧面

    (二)分析体读第二段:设问——动物、景物、视觉、听觉——叹

    1.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但见悲鸟……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连峰去天……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2.第二节中有哪些句子是用夸张、反衬来描写景物的?突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这两句与下面两句都突出了蜀道的险峻。这四句写出了水石游荡、山谷轰鸣的场景,突出了蜀道的难行。

    3.第二节中“但见……愁空山”几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作者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三).分析体读第三段:军事——剑阁、所守、化为豺狼、杀人如麻——叹

    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了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表明“剑阁”特点的句子是哪几句?这说明“剑阁”具有怎样的地理特点?失去了具有这种特点的“剑阁”会怎样?)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二年到大历初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五.亮点综述

    1.⑴鉴赏古典诗歌要抓住诗眼,所谓诗眼就是能表现全诗主旨的关键词句,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话?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见《优秀教案》)

    ⑵这个诗眼在题目中表现为哪个字?

    表现为“难”字,即“难行”“难走”的意思。“蜀道难”就是蜀道难行的意思。

    ⑶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第三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2.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表现蜀道的雄奇高峻。

    ①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是点,即青泥岭情况。

    ②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③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④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⑤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⑥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3.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4.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分析主旨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如“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其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主义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

    7.艺术特色: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感情炽热奔放、风格豪放飘逸)

    ①大胆的夸张(雄伟奇险、强烈深刻)——写蜀道难、山高峻、激流瀑布、蜀地历史、人的惊恐

    ②奇特的想象(心游万仞、思接千载)——写历史传说、写人惊魂未定、写山高阻日(神话故事—六龙回日)、写黄鹤之飞、写连绵高峰

    ③强烈的感情(赞叹惊异、震撼人心)——反复出现的惊叹、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感受、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

    ④变幻的语言(长短不齐、纵横崛崎)——全诗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畅达夸张表现蜀道的高山险川;后半部分写剑阁险恶,多用四字句,跳荡有力,表现惊恐情绪。

    《蜀道难》教案二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时间:2教时

    4、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1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