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登高》说课稿2篇
-
- 页数:12页
- 字数:约 8242 字
- 大小:60.00KB
- 格式:.rar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陈杰出品
《登高》说课稿2篇
《登高》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一)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二)研读课文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学习方法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学习方法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三)归纳赏诗之法。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因此我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用多媒体展示《旅夜书怀》:
1、分析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
2、怎样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内容和意境?学习方法
(鉴赏程序相类似,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不再赘言。)
五、说板书设计与课外练习
1、(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2、“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了课外作业:
任选一角度,对《登高》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200字左右,完成在周记本上。
《登高》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杜甫诗三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琵琶行》,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习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科的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以及失败意识。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一、关于新课导入
课前准备:
为了知人论世,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唐之韵》中的《一代诗圣》上下集。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上的导语。
二、关于新课传授过程
(一)四读诗歌
1.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背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四读诗歌,有利于实现大纲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二)探讨景、境、情的关系
此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习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全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
第二个问题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由于思考时间、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估计大多数学生只会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及时的点拨,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体到《登高》这首诗,不论学生如何思考第二个问题,无外乎从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这三个层面进行回答。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①首联和颔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试问,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此为点。
答案多样:如飞鸟,在劲风中摇曳吃力盘旋,飞舞的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写照。这种意象在杜甫其它诗中也可印证,如《旅夜抒怀》同是临江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于这首诗,教师可适当点拨,江上景色,野阔天低,大江奔流,尤显旅人的单薄与脆弱,孤独无依。所谓的文章,官职皆随水而逝,成过眼烟云,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间一个小小的飞鸟,只有无尽的悲凉充斥其间。又如落叶、长江。就“落叶”这个意象而言,一叶知秋,落叶的萧萧表现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让人感到伤感。如学生提到“长江”这个意象,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联系诗人生平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遗憾呢?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视野,做这样一个极为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文本多样化的解读。
根据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②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此为课程教学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台,眼望远方高远天际,茫茫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风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近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
③根据文学鉴赏应体会作品深层内蕴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渐深入到人事。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大自然的秋。
以上的三个问题设计从三个角度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具体到《登高》这首诗,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理之秋这个层面,根据思维的连续性,本着探究的精神,在学生结合文本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可适时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教师课结合多媒体,可适时展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解读: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登高》教案2篇
- 页数:16页
- |大小:63.00KB
《登高》说课稿(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页数:6页
- |大小:60.00KB
人教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
- 页数:8页
- |大小:29.88KB
《登高》说课稿(二)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页数:2页
- |大小:63.33KB
《登高》说课稿(三)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页数:3页
- |大小:64.82KB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锦瑟》说课稿
- 页数:4页
- |大小:36.50KB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采薇》说课稿
- 页数:4页
- |大小:37.50KB
热门说课稿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 页数:3页
- |大小:46.07KB
- 说课稿
雾在哪里说课稿
- 页数:3页
- |大小:46.00KB
- 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说课稿
- 页数:4页
- |大小:24.27KB
- 说课稿
小班生活《小脚找朋友》说课稿
- 页数:2页
- |大小:33.31KB
- 说课稿
《陀螺》说课稿
- 页数:4页
- |大小:39.00KB
- 说课稿
小班数学说课稿《按规律排序》
- 页数:5页
- |大小:92.24KB
- 说课稿
今日更新
5月份主题教育工作情况总结汇报
- 页数:3页
- |大小:136.87KB
××县招商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 页数:12页
- |大小:142.54KB
×××公安局机关党委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
- 页数:7页
- |大小:186.25KB
《2019—2024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工作总结3800字
- 页数:6页
- |大小:29.16KB
“转观念、勇担当、新征程、创一流”主题教育活动阶段性工作总结
- 页数:3页
- |大小:22.76KB
“四零”承诺服务创建工作总结
- 页数:5页
- |大小:39.8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