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

  • 页数:7页
  • 字数:约 4327 字
  • 大小:494.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尹超工作室
  • 时间的脚印教案

    1.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并用一些载体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介绍了一种奇特的记录时间的载体——岩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时间的脚印》,去看看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吧!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从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入手,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话题,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二、把握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师: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自读任务一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生圈点批注,归纳作答)

    预设 单句成段的句子及其作用分析: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对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的描述。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自读任务二

    根据对任务一的单句成段句子的分析,梳理文章各部分内容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生分小组探讨,批注,然后交流回答)

    预设 结合对任务一的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由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第5—29段):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先讲非生物的地质现象,主要是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第5—21段),接着讲其他几种情况(第22—25段),最后讲化石(第26—29段)。

    第三部分(第30、31段):总结全文,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说明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说明,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介绍。

    师小结: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自读任务三

    根据前面内容的整理,说说本文的主体部分的逻辑关系。任选一个角度阐述理由即可。

    (生分小组探讨,批注,然后交流回答)

    预设 示例一:例子的不同层次——先讲非生物的例子,再讲生物化石的例子;在介绍非生物情况的时候,先讲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再讲新岩石的生成,最后讲地壳活动在岩石上留下的印记。

    示例二: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的生灭过程。这是因为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说明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宏观的视野中。

    示例三:岩石的运动规律是: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示例四: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的形态变化: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新岩石。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从三个层面推进,逐层深入。从关键句段,到课文结构,再到内部逻辑关系,逐步细化,引导学生深入有序地阅读文本,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三、赏析语言,品味写法

    本文的语言跟《大雁归来》一文相似,也很有特点,既准确、精练,又生动、形象。文中有很多语句耐人寻味,形象、幽默、含蓄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你能找出几句分析一下吗?

    自读任务一

    找出文中能体现文章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形象的句子,并分析。

    (生分小组探讨,批注,然后交流回答)

    预设 示例一:

    句子: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分析: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示例二:

    句子: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分析: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示例三:

    句子: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分析: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赋予了事物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示例四:

    句子: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分析: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自读任务二

    赏析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词语在表达作者的意图方面的作用。

    (1)时间是没有脚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3)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生分小组探讨,批注,然后交流回答)

    预设 (1)“时间是没有脚的”将时间的抽象性和人们对它的无可奈何生动地写出来。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反用“海枯石烂”的成语,说明石头也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坚硬。

    (3)“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这里用的是中性语言,并没有说“作用”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这种含蓄的表述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从对自然的影响上看,这种“作用”当然是一种“破坏”;但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来看,这种“作用”又是不得已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宽宥的。

    师小结: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以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品析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进一步理解课文用词。本环节从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及用词用意两个角度来探讨,提升学生品析语言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延伸拓展

    师:作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请同学们根据你所知道的课内外知识,完成下面的拓展任务:

    拓展任务一

    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课文第22—29段并分组讨论,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分小组探讨,批注,然后交流回答)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