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 页数:8页
  • 字数:约 6237 字
  • 大小:309.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Tovelo_PPTer
  •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关注鉴赏范例,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3.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1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同学们都很熟悉,诗中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诗人还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自由地在天街闲游。阅读诗人笔下的文字,我们不禁也跟着诗人的想象,脑海中浮现出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画面。阅读文章也和读诗、写诗一样,要发挥想象才能领会其意境和情感。那么我们该如何发挥想象力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叶圣陶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由之前学过的课文导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二、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生借助工具书,自主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作者观点。

    (1)阅读全文,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预设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③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文题尝试概括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预设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理解文章内容。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预设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一下作者、文字与读者三者的关系。

    预设 作者通过选择最适当的文字来准确传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读者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文字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

    【设计意图】

    在初读课文环节,让学生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再概括,接着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精读课文,分析论证思路

    1.分析例子。

    本文着重举了哪两个例子来分析如何驱遣我们的想象?从方法和目的上说说运用两个例子的相同之处。

    预设 例子:《使至塞上》《海燕》。相同点:都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目的都是论证驱遣想象对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意义。

    2.概括论证思路。

    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预设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关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王维的《使至塞上》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了驱遣想象的意义,收束全文。

    【设计意图】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透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话,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预设 (1)任何一篇文艺作品,虽然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集合,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

    (2)“见”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见”也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做到言之有物;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3)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偏抒情的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格外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设计意图】

    本课是一篇文艺论文,其中有很多地方可以为我们提高阅读能力提供指导,分析这样的句子既能加深理解,又有积累作用。

    五、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对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从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例来进行鉴赏吗?注意要发挥想象。

    预设 以刚学过的第二单元的《溜索》为例,第7自然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腮上绷出筋来”这段描述首领神态、动作的文字,因我们的想象能更加生动。他“稳稳”“笑一笑”,可见首领早已见惯这样的场面,可以想象出他从容不迫的样子。“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一个硬汉的形象立马跃然纸上。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首领的形象真切起来,为后文突出首领冷静、坚毅的形象做铺垫,人物也就走入了读者的内心,打动了读者。

    结束语:同学们,“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由此可见,想象对于鉴赏文艺作品是多么重要。所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由举例子论证作者的观点,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

    任意选择一首古诗词,发挥想象,描绘其画面,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

    本课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目标的确立上,一方面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另一方面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赏析语言。驱遣想象的文学鉴赏方法从字面意义上比较好理解,但是学生实际拓展运用时比较抽象,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熟悉的课文为例,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教学过程循序渐进,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学习到实用的阅读方法,将学与用充分结合。

    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早年任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有《叶圣陶文集》行世。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集》第十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文艺作品的鉴赏》是一篇关于阅读和作品鉴赏的专论,包括“要认真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四部分,旨在教授中等学校学生或一般的青年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第一节“要认真阅读”,探讨文艺鉴赏的一般原则、方法;第三节“训练语感”,教给读者如何揣摩语言文字,并参照生活经验,来训练语感;第四节“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告诉读者,鉴赏文艺作品,还要读读相关的批评文章。课文是第二节,主要以实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

    关键能力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整体着眼,细心体味;披文入情,动情观照

    进行文学作品鉴赏,首先要熟读文本,从整体上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获得对文学形象的深切感受和体验,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要“披文入情”“情动于衷”,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

    二、借助联想和想象,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文学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创作如此,鉴赏亦如此。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联想的结果。”“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

    文学作品中,作家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媒介,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或隐喻,或暗示,或象征,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表现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理解、情感态度。鉴赏时要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象的形体:将各自孤立、互不关联的细节、场景、人物等形象个体,整合为相互联结、有机统一、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从而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明确鉴赏的角度和内容

    (一)鉴赏文学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鉴赏文学形象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作品中人物形象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这里的“东西”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其所做的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能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二是对人物性格要有简要分析,也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进行简要分析。

    (二)鉴赏文学语言,首先应该弄清文学语言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该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档次。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常常涉及以下内容:(1)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2)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3)选材剪裁,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4)行文的结构安排,如开头和结尾、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5)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四)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类文阅读

    训练语感

    叶圣陶

    前面说过,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这意思就是: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回不说“言外”而是“言内”。这就是语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义和情味。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

    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我们固然不能说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做到这样,可是我们可以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

    作者的努力既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受作者的旨趣呢?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