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201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例1、例2、例3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统一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观念,会用厘米测量。2、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测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教材分析:通过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切实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学情分析:在上册“比一比”中学了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是长度单位的操作和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对小孩来说还是比较难的,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性,培养观察力。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的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厘米、米的学习打下基础。2、让学生用不同实物作标准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以及合作、估测的意识。3、通过不同的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测量活动的过程,感受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l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多长。互相看一下,计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3、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4、用厘米量师:刚才上课时,老师展示的2根线绳,到底哪一根长一点呢?现在,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两根线绳各自多长,然后在测量比较一下,好吗?师:结果是哪根线绳长一点呢?能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吗?三、知识拓展1、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断了一节,没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这把尺子能不能用来量物体的长度啊?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办法,好吗?2、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课件展示)
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出发,寻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容积的概念。同时也多次提供了实践机会,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的过程,在操作中感知1升、1毫升的大小和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容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感知1升和1毫升的实际大小,并掌握容积单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通过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究容积单位、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三、教学重难点:1、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2、会计算容积。四、说教法为了使课堂的主人能活跃起来,我用了自主探究式发现问题、谈论交流和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说学法: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尝试、观察、讨论和探究中获取知识。
长度测量是其它测量的基础,而且学生虽然接触过有关长度的测量,但技能还很不稳定,更是不规范。所以本内容强调教师指导作用,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并组织讨论错误测量引起的测量值偏差,测量结果的正误。教学定位应力求实验操作规范,观察认真细致,给学生以示范作用。5、建立一个人体尺度意义提问: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刻度尺,又需要粗略地知道物体(如科学课本、课桌、教室……)的长度时,你有什么办法吗?(提问,给出了建立人体尺度的目的)(可能回答:用人体的指距、跨步距离……进行粗测)学生分组实验:利用人体的指距、跨步距离……粗测课桌的长和宽、教室的长和宽,并与用刻度尺测量的结果进行对照。以上做法相当于学生在自己身上设置了一把尺子,这把尺子与身体的其他“尺子”联系在一起,还可以做出其他许多的估计,有利于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故事吧!(课件第2张播放视频《乌鸦喝水》)【设计意图】用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课件第3张)生1:乌鸦把石子投进水罐中,水面升高了,乌鸦就喝到水了。生2:这说明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会升高,乌鸦才能喝到水。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小组实验并观察:(课件地4张)(1)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2)汇报交流:(课件第5张)生1:第一个杯子里的水不能全部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师: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吗?生2: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第一个杯子会剩下一部分水。【设计意图】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现象并进一步思考原因,从而找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2.下面的洗衣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课件第6张)洗衣机所占的空间最大。3.引入体积的意义: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师: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生:洗衣机的体积最大,手机的体积最小。4.学习体积单位(课件第7张)(1)怎样比较下面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请你填一填这两道题,看看你学得怎么样。(课件第2张)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³) 、(dm³)、 (m³)。2.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³)。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³)。4.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³)。【设计意图】1dm³是多少cm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间的进率:(课件第3张)(1)下图是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³。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想的?(3)汇报交流:(课件第4张)生1:如果把它的棱长看作是10cm,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1cm³的小正方体。10×10×10=1000.生2:它的底面积是1dm²,就是100cm²,100×10=1000,一共是1000cm³。1dm³=1000cm³【设计意图】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讨论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2.你知道1m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课件第5张)生1:把棱长是1m的正方体,看作棱长是10dm的正方体,10×10×10=1000dm³。1m³=1000dm³。 生2:棱长是1m的正方体,底面积是1m²,就是100dm²,100×10=1000dm³,一共是1000dm³。生3:1m³=1000dm³ 3.整理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1)小组讨论: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量单位?请整理在表中。
一、说教材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首先出示了一个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再出示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最后通过例3和例4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教学程序】(一)导入: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单位》。(出示课题)(二)教学“体积单位”。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学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讲练结合。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上课前,教师先给大家讲一个与今天的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听、认真地想。故事是这样的:大象过生日啦!那天来了很多的朋友,有小兔、小猴等等等等,可热闹啦!在众多的朋友中只数小兔最高兴,它乐什么呢?原来它知道了蛋糕的分配方案,认为自己分的蛋糕比小猴的大。蛋糕是这样分配的:分给小兔的蛋糕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分给小猴的蛋糕是棱长1分米的方体。(分别出示两块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用10厘米和1分米表示它们的棱长)
一、教材分析:《名数的改写》是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只天鹅从出生到长大体重变化的情况。图中用文字标出了具体的变化数据。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解答天鹅体重变化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单位不相同,必须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展开对名数改写知识的学习。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方面:会利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来进行名数改写。理解知识间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方面: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和名数改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掌握利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进行名数改写的方法。
1.教材简析《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教材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三、说设计意图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组的教师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先后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下面仅结合课堂教学中的三大环节(开课、活动操作、练习设计)来简述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及我们对每种设计的感受。1、第一环节开课的研究关于开课的研究,第一次试教,学生回忆长度单位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到面积单位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是常见量教学。这节课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确时、分的含义,能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理解常见的时间单位,掌握基本的时间知识和技能。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时间的知识就在身边,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2、能读、写几时几分。教学难点:1、理解1时=60分。2、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3、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
1、教材的地位《观察物体》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主要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一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能辨认并能想象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在探究中,学生掌握全面、正确的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并感受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通过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3、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
一、说教材《加减混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页的例3和例4。这个知识点是在上一课时《连加、连减》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提升和知识点的整合。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学习笔算的书写格式,掌握简便写法。 3、让学社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难点: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演示法、比较法、谈话法、讨论法和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该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八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掌握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为以后能准确、恰当地运用数目描述生活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2、经历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过程,体验数据记法的多样性。3、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性。理解和掌握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位数不够用0补足是本节课的难点。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9至21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一、说教材。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会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在例题的选取上,力争取材于现实,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一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二是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
【说教材】首先我先说说对教材的理解:数学,以其丰富的内容,开放的思维,严密的逻辑,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兴趣。《位置》就是这样一个开放思维,严密逻辑的内容。《位置》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位置。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又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奠定基础,可以说既是对学生位置观念在形象思维方面的一个重要总结,又是从具体形象的位置到抽象直角坐标平面位置的过渡。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