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的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文章结构分明,先总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再分别介绍了海水、海底生物、海岛上的鸟三方面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海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本课在开篇的第一自然段就有了概括整篇文章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也围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个关键句进行描述。课后习题的“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从下面的图片选择一幅图,写几句话”等学习要求。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关键句理解课文和一段话的意思,提升学生理解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1.会认“饶、优”9个生字,会写“优、浅”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三个方面描写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的。3.能选择一幅图,用几句话描写图上的景观。 1.教学重点:能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理解文中部分难句子。2.教学难点:掌握文中的写作手法,尝试运用到习作中。 2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威武、成群结队、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4.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重点)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难点)四、说教法学法《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我主要是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教学。一层深一层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文中的美丽风光景色来启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我采用了:读书法、创设情境、提问等几种教学方法。1.根据新大纲要求“以读为本”的教学精神,让学生从读中理解文中所讲内容。2.结合课文意图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如文中提到“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为什么海水会有这么多种颜色?(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浅来对比)3.加强朗读,为什么文中说“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又是鸟的天下,这里老师有提示学生自读自语。划出有关的词句,这样的教学思路既合理,又符合学生现实学习兴趣。
研读第3~4自然段,潜水到神奇的海底,看看有哪些动物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找出西沙群岛的物产,用笔画下来。通过交流了解介绍海底动物的这三句话是并列关系,“像绽开的花朵”“像分枝的鹿角”形象地介绍了珊瑚的外形特点。“蠕动”“划过来”“划过去”准确地写出了海参和大龙虾的动态,再用“懒洋洋”和“威武”分别加以拟人化的描写,更使句子显得生动而逼真。
《秋天的雨》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敬重、保护以及男孩的老实和天真。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开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在学习时,可以对话为重点,研读课文,通过阅读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1.会认“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郊、养”等13个生字。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3.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推敲人物的内心想法,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4.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爱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动物。 1.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对话体会列宁、小男孩心理变化的过程。2.教学难点: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2课时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课文主要讲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与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课文紧扣“美丽的大花园”与“巨大的宝库”,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安排。其中,第二段按四季更迭的顺序具体介绍,是进行情感熏染与语言文字训练的极佳载体。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孩子们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并重,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1.会认“融、侧”等11个生字,会写“脑、袋”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东北、脑袋”等14个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初步体会“抽出”“浸”等字词在表达上的好处。3.学习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特色进行观察的方法。4.感受小兴安领四季的美丽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特色进行观察的方法。 2课时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老屋帮助了很多人,为他们遮风挡雨的故事,赞扬了老屋的爱心和他的善良品质。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本课的难点是学习预测故事,续编故事。课文用反复的手法推进情节的发展,各部分情节具有相似性,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内容,这也可以为学生预测故事的发展提供方法上的引领,尤其是对老屋和小动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描写的相似为学生提供预测的依据。 1.会认“暴、凑”等6个生字,会写“准、备”13个生字,理解“准备、偶尔”等词语。2.能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的情节发展。3.能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中的线索,结合生活经验和常识进行故事情节的预测,培养阅读兴趣。4.初步体会预测的好处和乐趣,学习老屋善良的品质。 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能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的情节发展。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预测故事结局的方法。 2课时
本单元的主题是留心观察。本单元也是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这种单元自成体系。教材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感受作者留心观察的细致,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搭船的鸟》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记录了“我”旅途中的观察所得。既观察了旅途中听到的雨声,也观察了翠鸟的外貌和捕鱼时的动作。题目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1.认识“父、鹦、鹉、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生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2.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理解题意。3.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4.在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1.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理解题意。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2.教学难点:在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课时
《金色的草地》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写作课文,本单元的语文元素是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本组单元只有两课,第二课明确了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学会观察并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写出自己的观察。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课文接着写了“我”无意中发现草地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认“蒲、英”6个生字,会写“盛、耍等13个生字。会写“窗前、蒲公英”等13个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情况及原因。3.品读感悟,体会“我”观察的细致,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4.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们交流。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情况及原因。品读感悟,体会“我”观察的细致,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2.教学难点: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们交流。 2课时
《大自然的声音》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声音写得非常鲜活,妙趣横生,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优美的句子走进大自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馈赠,语文要素之一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本文是一篇浅显易懂、优美生动的散文。这篇文章应以读为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 1.会认“妙、奏”等9个生字,会写“演、琴”等13个生字,掌握课文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3.能找到第2~4自然段的关键句,了解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4.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1.教学重点:能找到第2~4自然段的关键句,了解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2.教学难点: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2课时
《读不完的大书》这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野外与自家房前屋后的自然环境,并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展现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大自然画面。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优美的句子走进大自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本课重点是借助第二题的学习,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式,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并积累摘抄,结合课后第三题写一写从这篇课文中读到了什么。本课教学可注意两点内容:一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熟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好玩的东西。二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讨论、交流。除了课后思考题二所列的4个句子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提出几个句子。讨论、交流时,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实际。 1.会认“妙、奏”等11个生字,会写“读、虾”等13个生字。掌握“高远、沉思”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乐趣。3.能找出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有趣的事物,积累喜欢的语句。 1.教学重点:能找出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有趣的事物,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乐趣。2.教学难点:能简单地写出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并和同学交流。 2课时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途径天门山时看到天门山的壮阔美景而诗兴大发,即兴所作。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后两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姿和雨姿的美好奇妙,?“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4.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2.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课时
《海滨小城》《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美文。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分别描绘了海天远景图、海上日出图、渔船归来沙滩图、小城庭院图、小城公园图、小城街道图。作者正是用这一幅幅的画面,抓住其中景物的特点,展现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本课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点。作者运用“棕色、白色、灰色金黄色”等一系列表示颜色的词语,写出了海滨之美;以总起句的方式概括了小城庭院、公园、街道的特点。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文字勾勒的画面,从而了解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以及这些景色的特点,体会总起句的作用,进而积累语言,仿照课文练习表达。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活动,加强对写景状物这一类文章特点的感悟,进一步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1.认识本课“滨、鸥”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臂”,会写“灰、渔”等13个生字,会写“海滨、街道”等16个词语。2.结合插图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3.能找出第4~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4.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的场景及其特点,从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教学难点:能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课时
《一个粗瓷大碗》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围绕“粗瓷大碗”讲述了赵一曼把小通讯员盛给她的高粱米饭倒进病号灶的锅里,和战士们一起喝野菜粥;把小通讯员给她找的用来吃饭的碗又一次丢掉了的故事,表现了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贵品质。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时可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本文时,要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还要提示学生,默读时,没读懂的地方标记下来,可以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也可以读完之后和同学一起探讨。 1.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3.能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心情、品质。 1.教学重点: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1课时
《父亲、树林和鸟》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但课文没有直接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是为鸟的生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描写父亲对树林里的鸟的认真观察过程以及父亲和“我”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树林里的动静、闻树林里的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感受到人与鸟是那么亲密无间,领略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优美的句子了解父亲对鸟的喜爱。本文的语言充满诗意,耐人寻味,很多地方使用了学生平时很少会遇到的生动语句,还有的还采用了修饰语连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句子表达的丰富感情。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雾蒙蒙、鼻子、翅膀”等词语。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浓浓的苦苦的”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 1.教学重点:能理解“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能结合课文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2.教学难点: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生动丰富性,能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其中的句子摘抄。 2课时
《司马光》统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本课重点是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1.会认“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4.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背诵课文。2.教学难点: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悟小古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2课时
1.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可真长啊!胡萝卜先生继续走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学生发挥想象,预测接下来的故事情节。) 2.自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与你们自己的预测一样不一样吧!学生自己读故事,发现自己的预测和文本内容不一样时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1)出示关键句:线实在太短了,他的风筝只能飞过屋顶。根据课文内容,预测接下来的故事发展。(2)出示关键句: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小鸟的尿布。根据插图中鸟太太遇见胡萝卜先生惊喜的神态,预测接下来的故事发展。 3.文章写完了吗?为什么?(结尾的省略号就告诉我们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 既然没有结束,我们就来续编故事吧!可以结合上面的男孩的语言、动作续编故事,也可以有自己新奇的想法。大家之前预测的故事发展只要合乎情理也可以继续预测。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了解了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木地板的变化历程,你觉得这粒种子不断地追求“很好”的过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2.小组内交流,讨论课文蕴含的道理。3.教师点拨:这粒种子不断成长,渴望成材。成材之后,又在不同的阶段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才华和力量,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值得尊重的。4.学生说自己的体会。5.课文主旨探究。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写了一粒种子,怀揣梦想,努力生长,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在经历了变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过程中,告诉我们做人要像这棵树一样,有理想、有追求,并且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道理。
(1)板书“奶酪”,学生齐读。 (2)提问:二年级时,我们学过哪个关于奶酪的故事?(学生自由回答)(3)教师小结:是啊,在《狐狸分奶酪》这个故事里,为了从小熊兄弟的手里骗走美味的奶酪,狐狸可真是费尽心机哪!2.引导: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讲到了奶酪,小蚂蚁想方设法搬奶酪,看来奶酪很诱人呢!奶酪的味道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品味品味吧。(板书课题,学生跟读)3.设疑激趣(1)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奶酪多诱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单是闻闻,都要淌口水。 ◇他低下头,嗅嗅那点儿奶酪渣,味道真香!
《小狗学叫》这篇童话通过拟人的手法,叙述的是一只小狗学叫的故事。构思新颖,想象丰富,作者的情思寄寓在形象的描写中,耐人寻味。故事读起来看似有点荒诞无稽,但细品之后谁也不会去怀疑和谈论故事的真实性,而是深刻地思考品评故事所暗示的“小狗终于做成真正的狗,找回迷失的自我”的主题。作者曾经说过:“在每一件事物中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在桌子的木头中,在玻璃中,在玫瑰中……” 《小狗学叫》正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每一件事中挖掘故事,把现实世界的偶然现象和必然因素统一起来,把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这一高超的艺术辩证法,幽默地展示出现实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使人们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我们可用多媒体课件等形象的教学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1.会认“讨、厌”等11个生字,读准“吗、担”等5个多音字。2.能预测故事的结局,并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听故事的技巧和预测故事结局的能力。3.通过分角色朗读,在观察、想象、表演中,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潜力,能够做好自己。 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听故事的技巧和预测故事结局的能力,能根据故事发展寻找推测故事结局的依据。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仔细推敲的探究习惯。 1课时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活泼向上、童真童趣。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文的想象非常大胆、有趣、合理,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