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众数说课稿2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众数说课稿2篇

  • 页数:6页
  • 字数:约 4810 字
  • 大小:50.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zero设计
  • 众数说课稿2篇

    众数说课稿一

    一、教材说明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众数。

    2、教材简析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的基础上,根据《课标》对小学数学内容新的要求,而安排的一种新的统计量的学习。众数是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内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他在统计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材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让学生统计班上部分同学的龋齿情况,发现龋齿颗数是“1”颗的最多,从而抽象出众数的概念,再通过“试一试”、“议一议”加深学生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分布的基本情况。

    二、说学生

    众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前面几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的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已经能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和统计图、表的观察中,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另外,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这些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众数的意义的理解并不困难。难就难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数学的活动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并理解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所以,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课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让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2、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

    3、认识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统计与概率”部分的要求,拟定的具体目标。第一个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第二个则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能力目标,第三个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来思考的。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培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只有知道什么是众数,学生才能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数学的活动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准备:学生用的练习题单、数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联系生活理解众数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学习新知

    本环节设计了为同学们介绍9月20日我国的“爱牙日”为话题,引出学生的非常熟悉的本班部分学生龋齿情况的统计,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然后分三个层次来进行例题的教学:

    1、众数的意义的理解

    让学生在经历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的过程后,对统计图表进行观

    察、分析,发现在龋齿数据中颗数1出现的次数最多,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众数。然后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景中抽象出一组数据,再发现这一组龋齿数据中,1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就把1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众数的意义的理解。并结合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这里的众数1是反映了这部分同学龋齿颗数的普遍情况。让学生感受众数的实际意义。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意义。

    2、掌握求众数的方法

    学生理解了众数的意义之后,教师请学生根据自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尝试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教材中“试一试”的内容。在学生完成之后追问学生“为什么你认为众数是3呢?”学生会说:“因为在这组数据中,3出现的次数最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众数的意义的理解。然后教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众数的呢?”学生回答、交流自己的方法,可能有观察法、数的方法、统计的方法等等。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掌握求众数的一般方法。整个环节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认识一组数中有2个众数的情况

    在学生掌握了求众数的方法后,教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完成教材中“议一议”的内容。学生在独立完成时就会遇到一组数中有2个众数的情况。这样,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这组数的众数到底该是“3”还是“5”?为什么刚才出现的每一组数据的众数都是1个,而这一组数据的众数却有2个呢?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让学生明白:众数是在一组数局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一组数的众数有时是1个,有时也可能有2个。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众数的意义的理解。

    (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因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对众数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主要安排了3个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活动情景,如:在本班一组学生50米跑的成绩、本班同学的年龄、穿鞋的尺码等现实情景中找众数。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理解众数的意义和找众数的方法,更主要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众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感受众数所具有的整体水平和集中趋势的强弱,感受众数的生活化。

    在对众数实际意义的理解方面,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首先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教学生说众数的实际意义,也就是例1;其次是教师引导学生说众数的实际意义,也就是本班一组学生50米跑成绩的众数的实际意义的感受。最后,由学生自己来说众数的意义,也就是后面安排的本班同学的年龄、穿鞋的尺码等现实情景中找众数。这样由“扶”------“半扶”------“放”,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热爱数学情感在教师引导中逐渐得到培养。

    (三)感受众数所具有的代表性的强弱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充分感受了众数的实际意义之后,教师还创设了一个统计大家希望在下周星期一至五哪一天看电影的一个情景,让学生分大组进行统计,找到自己这个大组的意见的众数。然后,请两个组的同学来进行介绍自己组统计的结果,再将两个组的统计图进行比较,发现众数的代表性有强弱之分,其中一个组同学的意见更加集中,他们这一个组的众数更能代表大家的集中意见。从而让学生感受众数所具有的代表性的强弱。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众数

    试一试:2,3,3,0,4,3,2,3的众数是()

    议一议:2,4,3,3,5,3,5,4,3,5,6,5的众数是()

    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两组找众数的练习板书出来。这两组数的众数的个数分别是1个、2个这两种不同情况。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众数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的内容,这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它是在四年级学习平均数,五年级上册学习了中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继中位数内容的进一步深入,使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能更加深入地明显地加以区别,让学生真正明白哪种更适合体现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二、教学目标: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它告诉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三、教法:

    我采用的是列表法,这样既清楚又明白,从统计的个数就可以很快找出众数。

    四、教学过程: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统计初步里的众数,这是继五年级学生学习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后的一个新概念,并与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其中中位数的优点就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而今天讲的众数是一个比较繁琐的统计过程,是从一组数据中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来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1、我首先出示的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m)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然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情况完成下表

    身高

    1.32

    1.3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个数

    在完成上面的表格后,为的是能够准确找出中间的两个数,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然后从这些数据统计的个数中一目了然,就能找出1.52出现的次数最多,出现了7次,而其他的数据只出现了两三次,明显地说明反映这组数据集中情况的必定是1.52,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分组统计的方法,把这组数据的统计情况分发给每组,让每组的几个同学一起统计并填入表格,每组进行统计的优点是准确性高,对下面准确找出众数埋下了伏笔。统计完后会出现不同的统计结果。

    1)算出平均数是1.475的组认为这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1.475米比较合适。

    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的组认为身高接近1.485米的比较合适,能反映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3)还有的同学认为1.52出现的次数最多,它能反映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然后教师因势利导,指出就是本课的概念:众数。

    2、理性概括,寻找差异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