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说课稿2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说课稿2篇

  • 页数:8页
  • 字数:约 6628 字
  • 大小:56.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尹超工作室
  •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说课稿2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意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发现与掌握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全章来看本节内容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重要关系之一,本节内容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实验解释运动特点及规律,进一步熟练第一章中打点计时的使用及利用纸带求解速度的方法(平均速度近似等于瞬时速度)。还可以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b) 加深学习利用纸带求某时刻瞬时速度的方法。

    c) 进一步提高用描点法作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探究,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b) 认识物理实验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c) 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培养严谨求实的实验态度。

    b)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习物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学会探寻物理规律的方法。 c) 学习合作完成实验,交流实验体会

    (三)教学方法

    1. 探究实验、多媒体、讲授、讨论、练习等。

    (四)教学重点

    1.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

    (五)教学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五)学情分析

    打点计时器的实验题,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几率非常高,纸带上的数据的处理方法尤为重要。学生对纸带上计时点,计数点认识不清等因素将极大的影响学生考试。而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实验探究能力又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逐步培养其能力。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在实验室里如何使用打点计时器测量计算物体的速度,今天我们要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看看小车的速度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1.实验前准备

    师:下面我给出这节课做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学生电源、打点计时器、小车、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钩码。大家想想:这些仪器在实验中分别担当的怎样的角色?该如何组合使用这些仪器来完成今天的实验?

    师: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写出本节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步骤和操作过程。学生活动:让某一组学生代表口头阐述思考结果,并让其他组的学生指出不当之处并改正或加以补充。

    正确实验步骤:

    1) 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远离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面挂上合适的钩码,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然后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另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3) 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然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上纸带,重复实验3次。

    4) 增减所挂的钩码,或在小车上放置重物,再做两次实验,每次实验打3条纸带。

    师:讨论进行到这儿,相信大家对实验步骤已经了解得很清楚了,但这里我要提醒一点: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已经能够很好地完成实验了,理论仅仅是指导实验的大体方向,实际操作中我们有太多的细节要注意。比如在实验如何注意仪器的安全。

    强调:在分组实验前我要大家记住:为了仪器的安全,实验时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

    滑轮碰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

    2.实验过程

    分组实验

    实验过程中老师巡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开始释放小车时,小车应该靠近打点计时器;

    2)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打完一条纸带后立即断开电源;

    3) 牵引小车的钩码的个数要适当,以免加速度过大导致纸带上点过少或加速度过小导致纸带上点过多。(加速度大小以能在50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得六、七个计数点为宜)

    3.纸带的处理

    师:现在每组都应该通过实验得到了几条纸带,下面我们就来对纸带进行处理。请同学们细细回想一样前面学习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时我们是如何处理实验得到的纸带的。

    学生回忆思考。

    师:我们该怎样从每3条纸带中选择出一条合适的纸带进行研究呢?生:当然是选点迹清晰的了。师:回答不错!当然是选择点迹清晰的。那大家现在就从各自的纸带中选出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为几乎不可能有一条纸带上的点都很清晰,特点是开始的几个点)

    生:老师!每条纸带都不算清晰,特别是前面的几个点基本看不清。师:那怎么办呢?是不是每条纸带的前几个点都不清晰啊?生:是啊!师:其实我们要研究物体的运动不一定要研究它运动的全过程,在无法研究整个过程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其中一段小过程进行研究,所以我们选择纸带时只需保证我们所选的纸带中有一段点迹较清晰且不漏点的点迹就可以了,开始几个不清楚的点我们完全可以舍去。

    师:现在大家根据这个原则重新选择我们所需的纸带吧。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所选择的纸带是否合乎要求。

    师:现在我们就来对纸带进行分析处理了,我们选择一个清晰的点作为计时起点,为了便于计算和减小实验误差,一般情况下我们每隔5个打印点选取一个计数点,即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接着再用刻度尺测量出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距离。

    师:现在,请各组开始处理自己的纸带,标出计数点并标出点之间的距离,并记入

    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教师巡视时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测量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距离时是直接测量每个间隔还是分别测出从第一个点到后面每个点的距离然后再相减。

    师:刚才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对刚学过的知识并没有把握得很牢固,或者说没有深刻体会到实验中各种数据处理方法背后隐含的道理。就拿如何测量点间距离来说,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前面学习过的方法还记得吗?

    学生自检并立即动手改正。

    师:现在请同学们着手计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还记得如何测量计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师:好,做得都不错。现在请同学们以相同的方法处理另两组的各3张纸条。学生分组合作,教师巡视指点

    4.速度—时间图象

    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用图象法这个重要的数据处理方法,因为图象能比较直观反映出变化规律。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所得数据作用速度—时间图象。

    学生回顾上一章中描画手拉纸带的速度一时间图象的情景,讨论如何在本次实验中描点、连线.

    生:以时间t为横轴、速度v为纵轴,建立坐标系,把刚才所填表格中的各点在速度一时间坐标系中描出,

    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标度哟!否则,作后看看你的图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要使图象尽量分布在坐标平面的大部分面积)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和思考你所描画的这些点的分布规律

    师:大家仔细研究研究自己的处理结果,说说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是怎样变化的?生:我从我的处理结果中发现:对于每组实验,描出的几个点大致都在一条直线上,偏离太远的被我舍去了。我觉得如果没有实验误差的话,函数图象应该是一条直线,所以我就用一条直线去拟合这些点,如果有些点难以落在曲线上,我尽量使它们大致均匀地分布在曲线两侧。

    生:我的也是。生:我也是的。师: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小车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直线。那根据这个函数图象,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吗?

    生:因为是一条直线,所以任何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速度变化量是一样的,小车的速度是均匀增加的,整个过程中加速度保持不变,应该是我们刚学过的一种叫匀加速的运动。

    生:从函数图象关系式也知道,速度与时间函数是一次函数,是线性关系,小车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所以是匀加速。

    5.多媒体演示

    结合前边填写好的表格,按照书上P32的做一做,利用计算机软件wps表格中的工具,绘制v-t图像,与学生手绘图像比较。

    (六)板书设计

    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进行实验

    处理数据小车在重物作用下拖动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的方法得到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作图象描点连线作图后,得到的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说课稿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事例。旧教材是测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是验证性实验;而新教材是探究小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探究性的实验。根本区别在于新教材的结论是未知的,这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教材编写意图发生了明显变化,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突出了探究性学习。

    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研究某一实际物体的运动,让学生探究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看似简单,而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具有基础性和典型性。本实验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作出图象、分析图象、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

    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和纽带,是解决动力学的关键所在,是本章乃至整个物理学的重点知识,也是学生水平产生分化的知识点之一。本节将通过分析实验数据逐步加深对加速度的理解,最终解决这个难点,为进一步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打下牢固基础。

    二、教学设计思路

    (一)认定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熟练使用打点计时器,会利用打点计时器及其它器材研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学会记录、收集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③通过实验学会研究运动规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加速度的意义。④学会通过计算和描绘图象两种方法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会利用纸带记录的数据计算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①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通过实验探索过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应用,明确探索的方法。②熟练掌握求解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的近似求法,感悟极限思维的方法。③学会应用v-t图象解决问题,利用数学工具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④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亲手操作实验、作图探究、研究讨论,实现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②经历实验探索过程,掌握运动规律的探究方法。③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验数据,增强学生主动使用信息技术处理物理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的兴趣。④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规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成就感,创造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准备

    Flash课件、Excel绘图程序,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带小钩的细线、50g钩码3个、刻度尺。

    (三)学生目前状态分析

    ①学生已经了解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能从v-t图象中计算加速度。②学生已能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会用打出的纸带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能画出速度-时间图象。

    三、课堂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Flash课件展示:打点计时器构造图1、构造图2,(熟悉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通过观看,谁能说出我们经常使用的打点计时器有哪两种?使用的工作电压分别是多少?

    学生:有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其工作电压分别是交流10伏以下和220伏。

    教师:在纸带上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学生:是0.02秒。

    教师:回忆上次实验过程(即上一章第四节“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哪组同学出现了一些失误?

    学生1:我们把钩码落到地上,将其钩摔坏了。

    学生2:我开始把复写纸放错位置了,使纸带上没打上点。

    学生3:打点完成后长时间没关闭电源,使线圈发热。

    教师:以上这些都是做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必须注意的。为了使纸带上记录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本次实验中我们应怎样操作?

    学生:要先接通电源再放小车。

    教师:对。我们不但防止砝码落地,更要防止小车落地,避免埙坏仪器,操作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要在小车到达定滑轮之前用手接住它,防止小车掉到地上,防止撞坏滑轮。

    教师:怎样保证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不变?

    学生:调整滑轮的高度,使拉线与木板平行,就能保证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不变。

    教师:对。怎样利用纸带求物体在某点的瞬时速度呢?

    学生:采用近似法,利用包含某一点在内的前后邻近的两个计时点间的平均速度,近似表示该点的瞬时速度。

    教师:近似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极限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经常遇到,需引起足够重视。上一章我们讨论了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以及从v-t图象知道物体的加速度等内容。那么物体实际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到底怎样变化呢?下面我们就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多维互动主题探究

    教师:请大家依据教材内容,清点实验桌上的器材。并设计一个表格,填上测量的数据。注意:记录的原始数据不能随意改动,因原始数据是研究实验现象,寻找结论和规律的基本依据,也是检验、评价实验数据的依据(尊重原始数据,是良好实验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对数据进行分析,作出速度-时间图象。请同学们开始实验。

    (学生观察、设计、操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师:同学们的操作过程已经完成,第1、2小组的同学把你们计算的速度数据填到黑板上的表格中,并画出图象,其他的同学自己抓紧处理数据。

    学生:填写所计算出的各点的速度如下表:v-t图象如下:

    1组

    2组

    时间(t/s)

    速度(v1/m.s-1)

    速度(v2/m.s-1)

    0.0

    0.30

    0.27

    0.1

    0.44

    0.52

    0.2

    0.60

    0.78

    0.3

    0.73

    1.06

    0.4

    0.90

    1.32

    0.5

    1.03

    1.45

    教师: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两个小车经过0.2s的时间获得的速度那个大?

    学生:第二个的加速度大。

    教师:依据是什么?

    学生:加速度的定义。

    教师:两条图线有什么不同?

    学生:倾斜程度不同,2的加速度大,图线倾斜的厉害。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Excel教学软件绘制图象:把上两组同学的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用鼠标选中这些数据,按照“插入”中的“图表向导”的提示,一步步地经计算机最佳“拟合”后形成v-t图象,并显示出一个表明该图象的函数式。)通过尝试,同学们有什么体会?

    学生:和我前面作出的图象一样,这种处理图象的方法容易的多了,而且还显示出了图像的函数,太神奇了!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