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 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 说课稿

  • 页数:5页
  • 字数:约 3129 字
  • 大小:71.33KB
  • 格式:.docx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Inge设计
  •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的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

    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多个空心圆柱、圆锥容器、装有水的水桶。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

    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

    最后,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

    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三道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利用复习圆柱、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为新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通过以旧引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锥与圆柱的联系,而且还能体验得到新知的亲切,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很多同学都喜欢吃冰淇淋,你们看,冰淇淋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你们想没想过一个圆锥形蛋筒能装多少冰淇淋呢?(板书课题)怎样求它的体积?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的体积来求?转化成什么图形最合适?猜猜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验操作

    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学习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实验中。

    1.各学习小组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柱体和A、B、C、D四个圆锥体(其中只有A、D与圆柱等底等高),分别用四个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中,观察各要几次倒满,并把实验情况做好记录。提示思考“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当学生发现A、D两个圆锥所用的次数一定时,设疑:A、D两个圆锥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得出A、D两个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

    再次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就倒满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呢?从而进入第二层实验。

    2.各学习小组再拿大小不一、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两对,用两个圆锥装满水后分别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中,观察各要几次正好倒满。

    该实验操作,既能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实验没有像教科书那样直接给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是因为那样操作,学生只是按现有程序演示了一下书本上的结论而已,既无发现,更无创新,反而容易忽视等底等高这一前提条件。

    我设计的实验操作过程,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学生操作自由度大,有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同时,教师再用课件详细演示一遍,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统一认识,深化认识。

    第二步:推导公式

    1.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交流后达成共识“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V锥=1/3 SH 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突出教学重点。

    3.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以上三道题,指名学生板书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及时把探索到的新知应用于实践,教师从中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体验到“再创造”与“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4.拓展深化,综合运用

    工地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沙堆。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体积吗?说说测量和计算的方法。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练习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评价反思,自我提升

    课末,我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评价,梳理本课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本课教学内容。

    ①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里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②对自己和别人你有什么话要说?让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能强化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激发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布置作业:练习四的有关练习。

    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五、板书设计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