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一、新授课1、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黄自(略)。创作背景:《长恨歌》的歌曲是韦翰章根据元曲《长生殿》和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改编的。1932年的中国局势可说颇混乱,“九.一八”事变后,大家的爱国情绪可说达至沸点,当时选取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指出政治不清明,就会引起民族灾难,正如唐玄宗沉迷酒色而引致安史之乱一样。作品本身虽然描述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但它的实质的借古讽今,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2、深层感悟:复听作品;模拟角色:把自己当做一名忠心耿耿的大臣或士兵,投入到角色之中,设身处地地体会在边关告急,权臣造反,皇帝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形势下,士兵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深层次体会作品的内涵。)3、拓展与探究:(1)对比《渔阳鼙鼓动地来》与《山在虚无缥缈间》。(2)杨贵妃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雍容、华贵,擅长歌舞,具有倾城倾国的美貌。(展示图片。)(3)深入拓展:欣赏其他姊妹艺术的表现形式——京剧《贵妃醉酒》。4、在黄自的《踏雪寻梅》中结束本课。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清唱剧《长恨歌》故事内容:公元755年,唐玄宗沉迷酒色,终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以致使杨国忠专权误国。在内地兵力空虚的时候,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安禄山起兵渔阳,很快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向四川成都逃去,途经马嵬坡,士兵愤慨,埋怨君王宠幸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致使百姓家散人亡,遂奋起杀死杨国忠。同时唐玄宗迫于压力不得不赐死杨贵妃。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二、新授课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和《山在虚无缥缈间》三、相关音乐知识:1、清唱剧:清唱剧也叫神剧。是巴洛克时期的一种混合歌乐的形式,由许多乐章组成,包括咏叹调,宜叙调、重唱、合唱等形体。其题材内容包括:抒情的、戏剧的、历史的或宗教的。无布景动作与服装,多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2、外国著名的清唱剧:海顿《四季》、亨德尔《弥散亚》(欣赏片段)。四、课后延展:课下搜索:在音乐史上还有那些作曲家写过“清唱剧“?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新课教学(一)导入师:今天我要让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在欣赏的同时,同学们一边思考:他是哪个民族的?他在唱什么?是怎么唱的?听赏《呼麦》演唱视频。(设计意图:本课教学以蒙古的呼麦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生讨论,师简单介绍蒙古族最具特色的演唱艺术—呼麦。(二)《牧歌》教学过渡语:同学们那你们了解蒙古吗?你印象中的蒙古是怎样的?学生自主发言。师:其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及其地域特点,接下来让我们从视觉上去感受蒙古民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光。(多媒体出示蒙古族自然景观图、民族服饰图和娱乐风俗图片。)
一、导入1、谜语 师朗诵诗歌谜语《月亮》让学生猜。(奶奶故事中一只盛满神话的银盘,妈妈歌谣中一艘载送美梦的小船。现在我心目中,一轮高悬的靶环,总有一天会用我的火箭,射中儿时的神话和梦幻。)2、歌唱表演《小小的船》 “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的那首歌唱月亮的歌吗?歌名是什么?”“一起来歌唱表演《小小的船》吧”。二、欣赏歌舞剧《月亮部落》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国家里有一个地方被称作“月亮城”呢,你知道在那里吗?师结合地图的地理位置及相应的地方民俗图片介绍四川省西昌市为什么被称为“月亮城”。……那里是彝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歌舞剧《月亮部落》描写的就是彝族的传说和故事。2、欣赏 歌舞剧《月亮部落》安静欣赏一段后请同学们跟着边欣赏边模仿跳一跳。3、讨论舞蹈特点与服饰风格。4、师出示彝族服饰并穿上。三、歌舞《跳月歌》1、故事《跳月歌》2、师:老师穿这件衣服好看吗?围着老师席地而坐,听老师讲彝族人民跳月的故事好吗?席地围坐一圈,欣赏乐曲《跳月歌》。
教学过程1、导入:欣赏乐曲《快乐的罗梭》。提间:有谁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舞曲?这是我们在一年级的欣赏的彝族舞曲《快乐的罗梭》。今天我们再欣赏一首彝族乐曲《跳月歌》。2、初听乐曲,体验乐曲的情绪。(热烈)3、介绍乐曲名称: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的西山一带。阿细人能歌善舞,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称“跳月”。“跳月歌”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4、视唱乐曲主题:掌握5/4的节拍特点:体会乐曲的旋律特点。以加do、mi、sol为主要旋律音,没有出现fa、xi两个音:每一小节的最后两拍都是由521组成。5、运用课堂乐器,演奏乐曲主题。6、再听乐曲:在521处拍手。7、再听乐曲:这个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多少次?(14次)8、分段欣赏:①第一部分:主题出现几次?每一次有什么变化?(高音笛、三弦、全奏等)②第二部分:主题出现几次?音色有什么变化?③第三部分:主题出现几次?速度有什么变化?9、欣赏舞蹈《跳月歌》l0、教授彝族跳月的基本步伐:右脚右侧一步,左脚跟到右脚,右脚再右侧一步.左脚向右脚方向空中蹬两拍。左脚左侧一步,右脚跟到左脚,左脚再左侧一步.右脚向左脚方向空中蹬两拍。学生两排相对,方向可相对或相反,空中蹬脚两拍,击掌两次。
欣赏乐曲1. 初次聆听音乐《跳月歌》,边听边思考:音乐声中,你来到了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情景?生:音乐欢快、热烈,使人联想到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跳月”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教师介绍“跳月”: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他们常常聚集在空旷的草坪上和树林里举行民族传统舞会。参加舞会的大都是男女青年,手持高、低音笛,大小三弦等乐器,边演奏边跳舞。在跳到兴高采烈之时,还常常唱起跳月歌。据说“跳月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呢。传说在很早的时候,阿细人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打了九天九夜还打不灭火,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就不断地换着脚,或单只跳着打,后来大火终于扑灭了。为了庆祝胜利,大家吹笛子、弹起三弦、拍着巴掌、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舞。那笛子的声音,意思是“快点来啊快点来!”三弦的声音意思是:“前进!前进!”“打火!打火!”对这种舞蹈,阿细只简单地说:“跳”。“跳月歌”是汉人看了以后给起的名字,以后便慢慢流传开了。是不是挺有意思的,那就让我们再仔细听一听吧。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家乡美丽的景色时,当你们品尝到家乡柑桔的甜美时,当你了解到父老乡亲的腰包渐渐鼓起来时,当你们目睹一座座新房在家乡的大地上崛起时……我想大家都会感觉到了农村的巨大变化,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和幸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反映农村村民满怀信心建设新家乡的精神风貌的老歌——《幸福歌》。 二、基本训练:三、教唱歌曲《幸福歌》1、简介《幸福歌》《幸福歌》是一首湖北民歌。由何伙作词,蒋桂英改编。这是一首歌颂幸福生活的新民歌。它的旋律明亮舒畅,演唱形式生动活泼,反映了农村村民满怀信心建设新农村的精神风貌。旋律吸取了江汉平原民歌《薅草歌》的音调,把荆东地区的两种特征音调糅合在一起,同时又歉收了湖北天门民歌的特有风格。地方色彩浓郁,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好像现在的幸福生活说不完、道不尽。此歌生动优美,深受群众喜爱,多年来为湖北农村经常传唱的民歌之一。2、用多媒体给学生足够的范唱,让学生多听,直到听熟为止。四、训练“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1、介绍“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2、教师具体指导示范这“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3、比一比:每组推选一位领唱者,看哪一个组唱得最生动。
教学过程:一、导言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浙江民歌的情韵,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湖北民歌的音乐风格。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三首民歌。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歌曲,回答哪一首是湖北民歌?A《太阳出来喜洋洋》B《小拜年》C《幸福歌》学生回答问题。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今天我们欣赏的就是湖北民歌《幸福歌》。师:(出示地图)请问有谁能找到湖北省呢?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湖北风光。教师介绍湖北省的地理知识和人文景观。师:通过介绍,我相信大家对湖北省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再一次聆听这首民歌,请同学们经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回答,《幸福歌》的特点?(欢快,婉转,抒情,高亢。)教师介绍湖北民歌的风格和特点。(湖北的民歌即抒情又比较高亢,欢快而热烈,每段的结尾就会有众人的吆喝呼应,节奏也是比较快的,有显著的南方的民歌的特点。)二、创造性表演相信大家已经熟悉了本曲,用各自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演绎这首《幸福歌》由老师做指挥来并分为三组:A、舞蹈组同学随音乐即兴起舞。B、歌唱学生演唱领唱部分。C、部分同学随音乐唱合唱部分。(通过表演环节,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熟悉歌曲并且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体验歌曲,使学生在幽默和欢快中感悟歌曲的内涵,从而达到熟悉歌曲,掌握知识点和审美教育的目的。)
教学过程:1、介绍湖北天门:天门历史悠久,曾有灿烂的石江河文化,是全国最大的棉乡,天门是全国内地最大的侨乡,天门是全国久负盛名的文化之乡,如楚国令尹子文,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清朝状元蒋立镛等人物。2、聆听歌曲《幸福歌》。3、讨论歌曲的风味。4、教师点评:歌曲的旋律吸取了湖北农民劳动时所唱“媷草歌”的音调,以天门民歌的音乐素材为骨架,揉进荆东地区的两种特征性音调5 1 2 1 5和3 5 6 5 3 。演唱上一领众和,情绪热烈欢快,充满乐观向上的激情。5、引导学生注意衬词部分进行复听。6、唱衬词部分。7、了解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就已经广泛流行着“楚声”和“吴声”,楚声是长江中下游两湖一带的民歌;吴声则是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民歌。它们的风格与北方民歌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流畅、细腻、抒情。8、教师点评:(1)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结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等因素上。(2)影响民歌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多为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等因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 (学生自由说)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歌曲《天堂》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二、欣赏蒙古民歌《牧歌》。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1、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老师唱原民歌)2、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有什么特点?(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3、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4、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5、比较两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上句:蓝天白云——音高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唱过很多歌曲也听过很多音乐,大家能说说有哪些乐曲是表现动物的?师:那同学们大家知道有哪个曲子是表现马的吗?(学生讨论回答)师:很好,就是《赤兔嘶风》,接下来,我们先来欣赏马奔跑的图片。师:同学们看了马奔跑的图片有什么感受吗?二、教学新课1、讲述《八骏马》,及其演奏乐器与形式。 “八骏”为周穆王之良马。周穆王曾乘之以周游天下。后世的许多艺术家都曾用这一题材进行创作。福建南曲中有名为《八骏马》的著名乐曲。《八骏马》为循环体结构,整理后的乐曲还具有变奏的因素。2、福建南曲又名“福建南音”、“南乐”、“南管”、“管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它与古代的歌舞音乐、词曲音乐、戏曲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音乐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逐步地形成了这个乐种。南曲包括了“指”、“谱”、“曲”三大部分。“指”是一种套曲;“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曲”是有唱词的散曲,只唱不说。南曲的演奏形式有“上四管”、“下四管”之分。上四管以洞箫为主,叫做“洞管”;以笛子为主的叫做“品管”。
欣赏音乐1、欣赏音乐作品小提琴曲《金色的秋天》、协奏曲《四季——秋》,了解、感知音乐如何描绘秋景,体会其抒情性,在教学中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2、引导学生说出描绘秋景、对秋天的感受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活动的主题词。如“金色”“收获”“红叶”“谷穗”“登高”“旷远”“赏荷”“狩猎”“载歌载舞”“凋零”“萧瑟”等。3、介绍维瓦尔第与《四季——秋》。出示三个乐章的主题片段谱例并播放乐曲,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每个乐章前的附诗。启发学生讨论乐曲表现了哪些生活场景(如村民的舞蹈、酒宴、狩猎、枪声、犬吠、野兽的恐惧、奔跑、死亡等)。4、请同学思考并举出其他描绘大自然和生活场景的音乐作品的例子,调动学生个人的音乐经验,引发其对于音乐具有描绘性功能的认识和兴趣。
导入:用表现秋天的图片引入课堂。师:同学们,一年之中分别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有人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有人说夏天是美丽的季节。各种花儿竞相开放:姹紫嫣红,芳香醉人。像世人不断的展现他们的美丽,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硕果累累的季节,而冬季呢,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好像整个世界都显得特别的安静。每个季节都有它的特点,那么同学们都喜欢哪个季节呢?生:……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能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吗?生:回答师:好,老师这里呢有一些图片,同学们看一下他表现的是哪个季节,都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展示图片)生:秋天的景色。师:接下来我们看看外国人是怎么赞美秋季的?请同学们欣赏一首由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写作的《四季》里的《秋》,听听他是怎么表现秋季的美景的?师:写在每个乐章开头的小诗,概括了每个乐章的内容和意境。同学们在欣赏的时候结合书上每个乐章前的附诗感受一下乐曲都表现了哪些生活场景?(播放乐曲)师:第一乐章快板,表现农民们载歌载舞、喜庆丰收的场面,第二乐章是小提琴奏出歌唱性的旋律,描绘秋天的美景。第三乐章描写秋日狩猎的情景。
知识拓展①作曲家白诚仁白诚仁是活跃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中国民族作曲家。今天五十岁以上的中国观众大都熟悉他的作品《挑担茶叶上北京》,四十岁以上的观众则对那首《洞庭鱼米乡》耳熟能详,三十岁左右的观众忘不了《小背篓》轻快的旋律。几十年来,白诚仁先生脚踏三湘大地,留下一个一个脚印,走过一个一个山寨,记下一个一个音符,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奉献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②洞庭湖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面积2820平方千米。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由东面的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据传为“神仙洞府”的意思,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