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明确: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人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板书: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朗读课文,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重点)3.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4.背诵第1自然段。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谁能谈一谈你心中的草原?(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这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 qiū)渲染(xuàn )迂回( yū)蒙古包( měng ) 襟飘带舞( 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优美语句,体会文中的表达方法。 2.难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草原》。同学们,你们有去过草原吗?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呢?(一片绿色,生机勃勃,温暖)今天呢,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风光,感受一下那独特的民族风情吧。(板书课题)
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绪、情感同音乐的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四)开阔视野 拓展主题弘扬民族音乐是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和琵琶独奏《草原放牧》使学生对民族乐器琵琶的音色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亲眼看琵琶、亲手摸琵琶、亲自弹拨琵琶,使学生对琵琶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激起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使他们对民族音乐产生了热爱之情乃至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随着音乐的流动,学生的兴趣在体验中得到激发;学生的想象在体验中得到发展;学生的情感在体验中得到升华。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说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引入首先我们来欣赏一幅油画,它的名字就叫《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出示油画)。可能同学们会觉得它不论时间与空间上都离我们很远,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让它离欣赏者很近,甚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提示学生可以从人的视觉与听觉入手)那我们就来给它配乐,在配乐之前我们必须对油画的内容有些了解(出示文字),根据文字提示我们想想它可能出现哪些音乐或声音?设计意图:从画面进入让学生对标题音乐(交响音画)的标题来源有暗示作用,为下节课对标题音乐的总结打下埋伏。二、分段欣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曲家是如何做的,欣赏以下片段音乐做出连线并说出共有几个主题?(初听)A俄国卫队 音乐1(主题1独奏)B商队渐渐远去 音乐2(对比复调)C安然无虑的当地商队 音乐3(主题2)(教师简单介绍英国管)D二者关系融洽 音乐4(主题1齐奏)E飘过来的俄国曲调 音乐5(主题1渐漫)(教师简单介绍单簧管)问:共有几个主题?1、为何ABE他们同为一主提而表现的音乐内涵却各不相同?(A与E是力度上的变化,而A与B是节奏与力度的变化。)2、你是从哪方面感受出C的安然无虑?(旋律与音色上,可以从英国管是地特定情景下才用的乐器入手进行引导。)3、二者关系融洽你是从哪听出来的呢?(从旋律的层次上,他们用的是对比复调,进行得非常和谐。)
目标导学四:学以致用,学习刻画形象点拨:作者在描写父亲背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的方法。在描写外貌时,抓住父亲穿着简陋与肥胖的典型特征,在动作描写中也集中体现出攀月台不易的形象。作者这种抓住典型特征做简要勾画来表现出人物形象的方法叫白描手法。引导:在你的印象中,是否也有人给你留下过如此感动的回忆呢?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场景,具体到对方做了什么动作,他(她)是什么形象,或说了什么话,将这些记录下来,记住要表现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第2课时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在上一课时,我们仔细分析了朱自清先生刻画的“背影”形象,这个形象如此令人感动。然而细心的同学恐怕已经明显地感受到朱先生的情感在文中有着极大的变化,而父亲对孩子的感情也未必就是爬月台买橘子那样简单,这节课,就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走进本文的情感世界。
【教学提示】教师可以示范分析其中两个意象,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普通事物之所以形成诗歌意象的原因,领悟诗歌意象的内蕴意义。3.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许多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诗歌中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请你简要说说它们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是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然而,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这一系列限定修饰词,都反衬了乡愁的浓郁。目标导学四:把握诗歌艺术特征探究:本诗除了在意象选取上颇费心思,在结构艺术上也见出笔力。请同学们说说,本诗还具有哪些令你欣赏的艺术特征。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思考: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首先,作者突出水势之大,只用了一个“襄”字便将水大之势凸显而出,并用“沿溯阻绝”一词借用航道被堵来侧面表现水势之大。接下来作者描述水势之急,以“乘奔御风”来与水势作比,突出水势之急。从而将夏水的雄伟峻急的特征写尽无遗。3.作者为何要将春冬两季结合在一起写?三峡春冬两季具有怎样的美?请你简要分析。明确:春冬两季雨水减少,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因此作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写。此时的三峡有“素湍”,有“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有动有静、有色有声,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树,“茂”字写草。这四个字是三峡“美”的综合表现。而“良多趣味”一词,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意趣,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1.第②段中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说明“鸟儿的苦闷”?请举例说明。引用:“抟扶摇而直上”说明鸟儿的自由翱翔与笼子里的鸟对比,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反问:“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表达作者对空中霸主“鹰”遭遇的同情。类比:“粘在胶纸上的苍蝇”与“笼子里的鸟”类比,形象直白。反语:“优待”。2.文章②段和第⑦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运用反衬手法,用笼中鸟、寒鸦、鸱枭反衬生活在自由天地中那些鸟的可爱,同时突出的表达了作者不满于囚禁似的笼中养鸟养鸟的做法。3.作者托物寓意。从作者对各种鸟的描写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鉴赏描写,分析形象1.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贪婪凶恶、狡诈阴险的本性的?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2.文章是如何来刻画屠户的形象的?(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以课文例句加以分析)(1)心理描写: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作者写出了屠户从妥协退让,到当机立断、奋起杀狼这一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2)动作描写:“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目标导学一:理清本文思路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喜、绘春、赞春三个部分。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1—2自然段盼春,第3—7自然段绘春,第8—10自然段赞春。2.细读第③—⑦段,交流讨论: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作者分别从萆、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3.你认为作者笔下哪幅画面最美?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示例一:“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家里的人喜欢第一只猫,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2.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3.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2)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贴”字形象地描绘出“我”躲在大人身边窃读的情形,出神入化地反映了“我”害怕被哄赶,又不愿意离开书店的心情。(3)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书架,装作没看见。“送上”一词形象地描绘出“我”躲避店员时的慌乱与惧怕。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1)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吃饭长大,是人的生存需要;读书长大,是“我”在窃读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我”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精彩;而后一次“窃读”,店员明知“我”不会买书,却依然留书给“我”“借读”。让我领悟了“爱”的真谛,也最终懂得了“我是在爱里长大的”。(2)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哄赶,这种书内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品读语言之美 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如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1.写景的句子 (1)第四自然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分析:这段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2)第七自然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诗意1.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明确: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2.画出第一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可用“以什么修辞或者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的格式来表达)明确:“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了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3.品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紧承第一节哪个词语?第二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紧承第一节的“向晚”。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提问(1):“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提问(2):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字对他们做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字,并说说这个字所包含的感情。明确:“惜”字。包含的感情: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现了作者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提问(3):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有区别,“略输”“稍逊”二词表现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对成吉思汗是一种近乎嘲讽的评价。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