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国西南边陲,居住着众多勤劳、勇敢而善良的少数民族,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来自边寨的飞歌。在云南,撒尼人民更是热情、好客。听!他们正在邀请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留下来与他们共度佳节呢!二、新课学习1.初听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音频。2.分组讨论分析:① 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撒尼族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你是怎样从他们的音乐中听出来的呢?他们又是用什么请远方的客人留下来呢?② 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③ 歌曲表达了当地人民怎样的心情?3.学生讨论。一组生:歌曲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热情洋溢的。生:撒尼人民非常热情好客。生:用路旁正在开的鲜花儿,树上等人摘的果子,迎风荡漾的谷穗,招待远方的客人留下来。二组生:领唱与合唱结合的形式。三组生:表现了当地人民热情好客的习俗与风尚。教师适时引导,及时总结(介绍撒尼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及有关撒尼人的风土人情。再介绍这首歌在1957年莫斯科举行的第六节世界青年联欢节中获创作金奖。由于采用一名女高音领唱与男高、女高的声部领唱的交替,所以显得音色变化丰富,也是歌曲更加亲切、热情、活泼、生动,且富有趣味性)。4.播放云南简介。
彝族和彝族音乐1、(讲授)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2、彝族音乐丰富多彩、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塑造了一个美丽、勇敢、坚贞的撒尼姑娘的形象(出示课件,简单介绍)3、彝族的民间乐器有30余种,流传最广的有无膜口琴、葫芦笙、三弦、月琴,以及巴乌、马布和口琴等(出示课件)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1、作于1953年,1954年由中央民族歌舞团及中央歌舞团相继演出,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中,这首歌获得金质奖章。2、仔细聆听这首歌曲,回答下列问题:(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3)歌曲表达了彝族人民怎样的心情?3、进一步欣赏,加深理解。这是一首混声合唱曲,在演唱过程中,有女声领唱参与其中。歌曲可分两大部分:(1)三个乐段(A、B、B1)。A----女高音声部呈现,男高音声部予以重复;B----女声领唱,而后混声合唱予以呼应;B1是第二乐段的变化重复。(2)第二部分基本与第一部分相同,但第一乐段有所缩减,后面又加了一段尾声。在这一部分里,进一步展示了彝族人民幸福生活的景象,也进一步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美好未来、对伟大祖国的祝福。
【活动目标】 1、感知人的声音及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变化。 2、运用多种方法让幼儿自己的声音发生变化。【活动准备】 1、各种声音的录音(如,下小雨声、尖细的说话声、很慢的高跟鞋走路声;下大雨声、粗重的说话声、很快的高跟鞋走路声;婴儿的哭声、幼儿的说话声、成年的说话声、老年人的说话声)。 2、眼罩一个、录音机一台。【活动过程】 一、倾听两组不同的声音,并进行比较。 1、请幼儿倾听第一段录音:下小雨声、尖细的说话声、很慢的高跟鞋走路声。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请幼儿倾听第二段录音:下大雨声,粗重的说话声、很快的高跟鞋走路声。提问:你听到了声音有什么变化吗?
2、爱自己的家,乐于帮助爸爸妈妈招待客人。 3、能独立完成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筷子若干双,托盘一个(内装有小包装的糕点若干),碟子3-5个(边上分别贴有一张7以内的数卡);实物展示仪。幼儿用书,幼儿人手一支笔;1-7的数字印章、印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我帮妈妈夹花生。 教师:今天爸爸妈妈邀请了朋友来做客,你是家里的小主人,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呢? 鼓励幼儿提出帮助父母整理家里的物品,招待客人。 教师(出示贴有数卡的碟子):客人来了,爸爸妈妈要邀请客人吃点心。你知道客人想吃几个点心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出示装有花生的托盘):谁愿意帮客人拿点心?请个别幼儿示范拿点心,鼓励幼儿看清卡上的数字,边拿边数。 教师将幼儿装有点心的小放在视频展示仪下面,师幼共同检查花生的数量和数卡是否一致。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一(2)班的李xx,很荣幸能在此发言,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把握此刻,心向远方》。路还是昨天的路,但里程碑已是新的;歌还是昨天的歌,但今天唱出的更动听;太阳还是昨天的太阳,但它放射出的却是全新的光芒。不知不觉我们已走进青春的花季,这是人生中最黄金的年龄。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在这美好的求学生涯中,有些同学却有点迷茫,时常想着作业该怎么写才来得及,担心考试是否通得过,耳边总是萦绕着老师的训诫和家长的唠叨……于是,你开始烦恼,开始抱怨,开始懊悔,开始厌倦。你消极怠工,不求上进,最后蹉跎了光阴,被自己的梦想抛弃。在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在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在正确的时间没有做正确的事情,错位的选择只能带来失意的人生。年轻的心需要一个远大的梦想。请检查一下自己:我的梦是否依然,我的脚步是否坚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我们不清晰远方有多远,但我相信脚下的路正通向远方。我们只有迎着朝阳奔跑,才不会在夕阳中忏悔。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以梦之名,心向远方”。又是一年丹桂飘香之时,我们站在九月的尾巴上,期待着十月的盛放。在不久前的开学典礼上,我们感受守望与传承的力量。XX年六月的高考早已落下帷幕,高三的学长学姐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终于走向了属于他们的梦想和远方。而今天,十月的选考就在眼前,我们又将传承这一份拼搏精神,走向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我想起《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任何一颗心在追求梦想的时候感到痛苦。”那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梦,因此面对艰难险阻,坦然无惧,纵使前路漫漫,亦不彷徨。高中三年,九百多个日日夜夜,我们用拼搏的青春,编织成对未来的向往。一步一步,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正如三毛所言:“我们一步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永不抗拒生命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诚然,高中岁月会有纠结,会有彷徨,亦会有跌倒,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拼搏过,奋斗过。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追梦的青春最勇敢。理想万岁,青春无悔,是因为勇敢追逐过,所以过程比结果更值得珍藏
教学课题:1、欣赏并演唱《你是这样的人》。2、欣赏并朗诵表现总理的诗歌。3、跟老师唱《为了谁》,从中感受英雄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目标:1、能饱含深情地演唱《你是这样的人》,体验表现对周总理的怀念崇敬之情。2、感受诗歌如何塑造总理的光辉形象。3、通过演唱歌曲,感受英雄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而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学分析:这是大型电视艺术片《百年恩来》的主题歌。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旋律委婉深情,节奏平稳规整,把一个伟人沉稳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主题在第二部分中也多次出现,使两部分紧紧相扣。第二部分:表达了对伟人的无限怀念。这首歌在创作风格上一改过去歌颂伟人的模式,旋律以深沉、凝重见长,歌词也以抒情为主。以“人之情”替代了口号似的语言,仿佛周总理那微笑的神情又展现在我们面前,总理博爱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教学内容:1、欣赏并演唱歌曲《你是这样的人》。2、欣赏表现总理的诗、歌、画和摄影作品。教学目标:1、能饱含深情地演唱歌曲《你是这样的人》,尝试用自己设计的力度、速度和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感。2、感受诗、歌、画、摄影等艺术作品,是如何塑造总理的光辉形象、表现人们对总理的深厚情感。体会音乐及相关的诗歌、美术、摄影作品塑造任务形象的特点。3、能对表现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音乐感兴趣,从中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情怀和为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人民对总理的热爱、崇敬之情。教材分析:《你是这样的人》是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而作的大型电视艺术片《百年恩来》的主题歌。歌曲以深刻凝练的语言。表现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深切缅怀和无限爱戴。这首歌曲融合了西洋歌剧、音乐剧和流行歌曲的诸多元素、听来荡气回肠。
简析歌曲 (6分钟)这首歌曲是大型电视艺术片《百年恩来》的主题歌,为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这是一首抒情歌曲,(上册学过)全曲分两段,第一段音乐抒缓,颂扬了伟人的品格;第二段音乐激昂,与第一段形成对比。歌曲由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演唱,他的演唱充满了激情,唤起了对伟人的无比怀念。周恩来(1898.3.5—1976.1.8)生于江苏淮安,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务院、国务院总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新中国的建设奋斗了一生。他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周总理逝世后联合国为他降半旗。抒情歌曲:是声乐作品的一种体裁。其表现范围极为宽广,现实中的一切情感,如欢乐、怀念、期盼、痛苦、忧伤、激愤……都可以通过歌声得以抒发。
聆听感悟第二乐段1、B段情感的推动体验。①设问:第二部分激动的情绪是怎么推上去的?找到音的最高点,高音2②品味前2句的旋律推进美感。教师哼唱曲谱,请学生关注每一句的句首音和句尾音。第一句:5到3,第二句 5到5,第三句3 到高音2。品味第三句首回落的情绪美感。对比,有回落和无回落的不同推进感。③聆听前2句,教师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现旋律的起伏变化。2、体验情感的爆发点:“三个回答”①教师自然地用歌声接上前面的聆听。并分析强拍起音带来的情感爆发。②学生自由表现“三个回答”。师:同学们,请你想想平时老师对你的关爱,对你的叮咛,一定有很多令你感动的小情节吧!(闭起眼睛默默想10秒)所有的记忆,所有的感激,所有的深情在这里化成一次又一次“回答老师”。你会用怎么样的力度处理来表现这三个重复的回答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用热情的情绪演唱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感受青海民歌的风格。教学准备:歌曲谱例、电子琴等。教学方法:听唱法、听赏法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介绍青海,了解青海民俗。二、教学新课1、简介青海的别样风情。2、学唱《在那遥远的地方》。 1)听歌曲范唱,初步感受歌曲情绪。2)熟悉歌曲旋律。3)分段学唱歌词。①集体朗读歌词。②听琴分段学唱歌词。4)完整演唱歌曲。教学后记:结合民族音乐文化,让学生走进青海的神奇土地,使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师生间相互问好师:同学们下午好!生:老师好!二、进行新课 1、播放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2、放映幻灯片,欣赏有关于青海的图片。3、出示歌谱,演唱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师:接下来,同学们听老师演唱这首歌一遍,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把这首歌的歌谱唱一遍,再把歌词填进去来唱一遍。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同学们要用抒情、欢快的声音,准确的音高、节奏,自信地演唱歌(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唱的很不错,接下来老师要请2个女同学来分别演唱这首歌曲的一、二段,在第三、四段的时候,两个人再合起来唱,有没有同学主动起来唱啊?(学生回答) 师:XX同学,XX同学,请认真听着老师的伴奏,把握住歌曲的节奏和速度,注意3/4拍的强弱规律。(学生表演。)三、欣赏流行音乐《在那遥远的地方》。
教学过程:一、介绍一般青海民歌节奏,旋律特点要求学生熟悉。二、教师播放课前准备好的音乐让学生听,形成初步的印象。三、视唱歌曲: (1)板书歌曲中难点节奏,教师与学生同打。 (2)打开书,试打全曲节奏,采用分组轮打、接龙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3)视唱歌曲旋律,采用小组接龙方式使学生熟悉歌曲旋律。 (4)如有时间,把歌词打带入其中。四、填词教学。五、练习。六、检查练习效果,查缺补漏,对学生难掌握的做重点教唱。七、全班起声演唱《在那遥远的地方》。八、小结组织下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青海民歌的基本节奏及《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了解了青海民歌基本特征,作曲家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作曲背景,希望通过这节课简单的学习能让大家对新青海民歌有所了解。九、作业布置: 下去把这首歌熟练,下节课检查。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中国有句俗话叫“民以食为天”,你们喜欢美食吗?(喜欢)老师也喜欢吃,不过我们可别光顾着吃,我们要认识它,还要记住他们的名字。(课件出示米糕图片)。1、师: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米糕)生活中,你们除了吃过米糕,还吃过什么糕呢?(课件出示词语:蛋糕、雪糕、糕点。)领读词语。2、师:不论是蛋糕、雪糕,还是糕点,味道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是()?甜,是因为在里面加入了糖,(出示糖的卡片认读生字“糖”)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糖的图片,齐读词语。3、引导观察生字“糕、糖”,发现共同点,引出“粉”。交流“粉”的识字方法,引出“芬、份、纷、扮”,出示词语:粉丝、粉笔、面粉。齐读。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