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优美语句,体会文中的表达方法。 2.难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草原》。同学们,你们有去过草原吗?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呢?(一片绿色,生机勃勃,温暖)今天呢,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风光,感受一下那独特的民族风情吧。(板书课题)
一、谈话导入: 写《童话大王》的大作家*和小朋友曾经有这样一段对话,我请两位同学来读一下: “叔叔,你希望有人敲门吗?” “希望。” “那我去敲门,你会开门吗?” “当然开门。” “我要是晚上敲门呢?” “我讲故事给你听,你讲故事给我听。” “那-----我怎么才能找到你呢?”
4、今天学了22课后,你一定会体会到喝水也是那么幸福的!5、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这些字大家都认识了,那这个字怎么读?学习“忘”。“忘”怎么记?你想怎么读这个词才能让大家不忘!(大声)“挖”和“井”怎么记?“挖”用手挖所以是提手旁,挖的是洞,所以是穴字头,挖成“乙”的形状。“井”(板画一口井)谁能上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井的构造读了课题我们就能知道这么多,就带着体会再来齐读课题吧,一定会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
1、明喻: 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例句: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2、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例句: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3、借喻: 借喻是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而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例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
教材简析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 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 出示图片:蒲公英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蒲公英。 板书:蒲公英 2、 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叶莲座状平铺,匙形或狭长倒卵形,羽状浅裂或齿裂。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形似白色绒球。 3、 板书课题:金黄的草地 (1) 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草地是绿色的,为什么说是金色的? (2) 联系对蒲公英的介绍,请你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 学习生字、新词。 1、 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 检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呵欠傍晚一本正经 记住字形:弟:中间的长竖不出头。 返:“反”字的最后一笔注意变化。 3、 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 qiū)渲染(xuàn )迂回( yū)蒙古包( měng ) 襟飘带舞( 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1)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明确: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人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板书: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朗读课文,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重点)3.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4.背诵第1自然段。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谁能谈一谈你心中的草原?(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二.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三.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全神贯注》。谁回忆一下我们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生: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按照阅读提示研读课文。 4、小组交流、讨论。 5、大组汇报 (二)、按照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三)、(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1:读课文,并讲解不理解的词义。 提醒易读错的字音和易写错的生字。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切入举偶 1、听音乐。放音乐《百鸟朝凤》: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在大自然中,鸟类是个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鸟妈妈是怎样把它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板书课题) 2、出示实物。教师让学生摸盒子里的实物:猜猜这是什么?(鸟蛋)你们对小鸟和鸟蛋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有关鸟蛋的诗。 对话平台 自学(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利于提高自学效果。)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字或句子作上标记。 2、学生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读一读,其他人认真评议:发现他哪个字音读得准,你就向他学:他哪个字音读得不太好,你就提醒他。
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学生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多幅图的看图学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指导观察,图文对照”是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中应以观察训练为主线,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教学开始,让学生初步看图,大致了解图意。再借助拼音边读课文边看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把说明图意的句子做上记号。在此基础上图文对照,理解词句,进行讲读。 第一自然段,通过“口渴”“到处找水”,让学生体会乌鸦急于喝水的焦急心情。 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通过看图、读文后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在要求学生对第一幅图画面的观察后,理解“水不多”“瓶口又小”是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怎么办呢?”是乌鸦自己问自己,表明它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讲读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再看第一幅图,从而理解乌鸦的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一边观察周围事物,一边想办法。从而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问题。
感悟理解,感情朗读 1.生再读课文后指名分自然段接读课文。 2.你们知道文中的小男孩分别为四季画了哪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吗?用“──”在文中划出。 3.指名发言,指导练读“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 师贴板画:“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 4.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呢? 同桌互读描写你最喜欢的那个季节的太阳的自然段 5.指名朗读,感悟理解 春天──多彩的太阳 1.指名读 2.指名再读,喜欢的齐读 3.你们看到的春天的色彩都有哪些? 4.师生合作读 夏天──绿绿的太阳 1.指名读 2.出示课件: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指导朗读该句 3.男女生比读
由扶到放,学习课文 1.指导学习一至三段。 (1)指名读第一段。学习生字"弯、直",通过做动作理解词义。 (2)练习朗读第一段,可边读边做动作。 (3)教师引读第二段:小燕子从他头上飞过。小白兔大声喊--(学生读)。 (4)引导学生看第一幅挂图:小燕子飞得很低,小白兔奇怪地向燕子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学生练习朗读小白兔喊叫的句子,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大声喊"和句尾问号。 (5)先指名读第三段,然后逐句以问引读: ① 教师指第一句问:燕子边飞边说-- ②空气怎么样呢--(学生接读第二句)虫子的翅膀可比鸟的翅膀小多了,薄多了,就像透明的纱一样,沾上了小水珠,就像人背上了铅球一样沉重,自然就飞不高了。再读第二句。 ③那小燕子飞不高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读最后一句,教师板书:捉虫子,学习生字"捉",练习朗读句子。
1、检查读。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2、指正读。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话找出来读一读,教师随机指导。 3、想象读。先听范读录音,然后指名读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4、分角色读。教师指导学生研究讨论每个角色的语气怎样读,并尝试给这些角色设计表情动作。 如:睡莲姑姑(奇怪的问):“小蚂蚁,你怎么了?” 小蚂蚁(揉肉眼睛,伤心的)说:“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啦!” (让学生尝试添加提示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给“人物”设计表情动作,添加不同的语气词,使课文变成了童话剧。由于是自己创造的成果,学生会读得有情有趣,有滋有味。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
读课文,感悟 1、 齐读第一自然段。 2、 你知道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去干什么? 3、 植物园怎么样?同学们参观认真吗?你怎么知道的? 4、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创设情境比比谁读得更棒。注意“可”要读出抑扬感。 5、 接下来的3、4、5、6自然段朗读,师读旁白,学生只要读说的一句话,但要结合叙述加进动作、表情等等。 6、 小组内练习,师巡视指导。 7、 各自读第7自然段,说说如果当时是自己在场会怎样想,怎样做。 8、 齐读第8自然段,师提示“会心的微笑”处要读得缓慢、高兴。 9、 讨论“会心的微笑”是什么意思,适当扩展。 10、 自荐读,比比谁读得更生动(从语音、语气、表情等方面评价)。 11、 各自读课文,要求: 完整、仔细,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多读读。努力读出自己的最佳样子。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