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了母亲,朱德将军满脸温情和悲痛。生他的时候,母亲不过二十刚过的年龄。她比一般妇女要高大一些,强壮一些,裤子和短褂上,左一块右一块都是补丁,两只手上突显着粗粗的血管,由于操劳过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头发在后颈上挽成一个发髻,两只大大的褐色眼睛里充满了贤惠,充满了忧愁。(摘自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毛泽东写给朱德母亲的挽联毛泽东曾给朱德的母亲写了一副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毛泽东在这副挽联中高度赞扬了朱德母亲的高尚品质,高度评价了他的革命战友朱德的革命精神。上联,“为母”是指做母亲。是的,母亲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呢?毛泽东接下来告诉人们“当学民族英雄贤母”,告诉天下所有做母亲的人,要学习民族英雄——朱德贤惠的母亲。上联的重点在于赞子,既悼母又赞子,一语双关。
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这些都是“我”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
2.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荷叶 母亲》 《荷叶母亲》是七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并学会感恩。总体要实现的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感人至深的亲情;借助音乐,提高散文诗的朗读能力。(2)学习本课写作方法教学方法 美读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提出四个要求,围绕这四点展开全文的理解和赏析。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典型的有较长篇幅的散文。本教学设计以点带面,长文短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文中为鲁迅先生塑造了多个身份,具体有哪些?”如此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学生在阅读长篇幅文章时有了抓手,就可以有条理地去思考,形成系统性思维,直达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还要求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直入文本。学生围绕“说说鲁迅先生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让学生萧红印象深刻?”做赏析式或者评价式批注,让学生在自读这篇文章时,将无目的阅读变为有效阅读,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让学生真正做到潜入文字之中,通过关注文章细节来深入把握文本。本教学设计整体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引导。遵从“整体感知内容—局部探究—体会情感”的一般阅读规律,以读为指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内容,在读中把握人物形象,在读中体悟情感。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音乐剧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统一体的艺术。剧情,表演,音乐,舞蹈是构成音乐剧的四大要素。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频率最高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我们常听到的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猫》是音乐剧历史上最成功的剧目,曾一度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该剧创作于1981年,是在伦敦上演时间最长、美国戏剧史上持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该剧作曲家是英国安德鲁.洛伊德.韦伯,其中一曲《记忆》,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欣赏音乐剧《猫》1.作者简介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Webber) 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之家, 就读于马格德林学院。韦伯经典音乐剧:《猫》、《艾薇塔》、《歌剧魅影》、《巨星耶稣基督》师:《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为何音乐剧《猫》如此震撼人心,所向披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走进百老汇,领略猫的魅力。2.剧情介绍(戏剧元素)《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好的剧情能够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通过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故事是来源于生活,《猫》的世界就是一个浓缩的人类社会。《猫》的社会就是一个现代寓言。)3.音乐《猫》中的舞蹈元素播放《猫》中的舞蹈视频。(学生讨论舞蹈在音乐剧中的作用)《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为了传达剧情,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
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鲁迅说:“他的著作还有两种缺点:一是嗤笑解剖学家,二是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周作人说:“法布尔的书中所讲的是昆虫的生活,但我们读了却觉得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巴金说:“《昆虫记》融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传统文化玉蝉:蝉意喻人生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来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玉蝉究其用途,大体可分为四种:一是佩蝉,是专门佩戴在人身上以作装饰和避邪用,示高洁;一种为冠蝉,是作为饰物缀于帽子上的,表示高贵;一种是琀蝉,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还有一种是镇蝉,做镇纸用的文房用品,多出现在明代以后,前三种蝉属于高古玉,主要产生在商周至战汉时期。
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资料助读1:课件出示:居里夫人长期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恶劣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致使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了她的身体健康,最终得了恶性贫血白血病。镭射线在无声地侵蚀着居里夫人的肌体,她美丽而健康的容貌在悄悄消逝,逐渐变得眼花耳鸣,全身无力。师:重病中的居里夫人,在你们心中、在人们心中还美丽吗?资料助读2: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师小结:镭有美丽的颜色,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更是具有美丽的颜色,而且这种美将是永恒的!希望你们永远记住美丽的居里夫人,永远记住居里夫人美好而崇高的人格!【设计意图】资料助读+追问,将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引向了更深的层次。
1.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不过我以为写任何形式的文字,都得首先把散文写好。2.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3.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4.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5.使用语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水和面粉本来是两不相干的,多揉揉,水和面的分子就发生了变化。写作也是这样,下笔之前,要把语言在手里反复团弄。疑难突破深度体会《昆明的雨》中情之绚烂有些描写不合常情。比如“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从常理看,长长的雨季是会让人感到憋闷不舒适的,而作者却觉得“并不使人厌烦”。由此,可体会“我”对昆明雨季的一份特别的爱。
目标导学四:学以致用,学习刻画形象点拨:作者在描写父亲背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的方法。在描写外貌时,抓住父亲穿着简陋与肥胖的典型特征,在动作描写中也集中体现出攀月台不易的形象。作者这种抓住典型特征做简要勾画来表现出人物形象的方法叫白描手法。引导:在你的印象中,是否也有人给你留下过如此感动的回忆呢?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场景,具体到对方做了什么动作,他(她)是什么形象,或说了什么话,将这些记录下来,记住要表现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第2课时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在上一课时,我们仔细分析了朱自清先生刻画的“背影”形象,这个形象如此令人感动。然而细心的同学恐怕已经明显地感受到朱先生的情感在文中有着极大的变化,而父亲对孩子的感情也未必就是爬月台买橘子那样简单,这节课,就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走进本文的情感世界。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思考: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首先,作者突出水势之大,只用了一个“襄”字便将水大之势凸显而出,并用“沿溯阻绝”一词借用航道被堵来侧面表现水势之大。接下来作者描述水势之急,以“乘奔御风”来与水势作比,突出水势之急。从而将夏水的雄伟峻急的特征写尽无遗。3.作者为何要将春冬两季结合在一起写?三峡春冬两季具有怎样的美?请你简要分析。明确:春冬两季雨水减少,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因此作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写。此时的三峡有“素湍”,有“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有动有静、有色有声,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树,“茂”字写草。这四个字是三峡“美”的综合表现。而“良多趣味”一词,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意趣,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课件出示:(1)养成爱听、多听、会听的好习惯,比如多听新闻、听演讲、听别人说话等,从而形成语言智慧的丰富源泉。(2)多看电影、书报、电视访谈节目,还可以看现实生活中各种生动而感人的场景,为说积累素材。(3)多背诗词、格言、谚语等,能在情感上受到滋润、熏陶,慢慢形成自己正确而生动的语言。(4)多说才能使你的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3.课后作业师:课后,各学习小组可以从课本P20“口语实践”六个话题中选择一两个,讲故事给你的同桌听。结束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述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讲述能力的提高仅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沟通,多交流。通过练习,你定能妙语连珠、侃侃而谈,舌灿莲花。
陶弘景隐居茅山时期,仍然关心社会的发展,希望社会稳定,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提御毫,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御诏,文曰:“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列朝班。然而陶弘景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他先写了一首诗,后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诗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画的内容是:两头牛,一头散放水草之间,自由自在;一头套着金笼头,被人用牛绳牵着,用牛鞭驱赶。梁武帝看了诗和画,领会了他的用意,就不再强迫他出来做官了。但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故当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林语堂《苏东坡传》中这样评价苏轼
师:既然活得这么痛苦,为什么罗素说是“值得”的?预设 (1)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2)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3)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4)虽然罗素最终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2.思维拓展师: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的人还有很多,你想到了谁?课件出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阿诺德:“同情,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柔,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高尚。”……师小结: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我们的追求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进步要求,这样,我们的追求才会更有意义。【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一是为了深化对本文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思维拓展延伸,联想更多与罗素类似同情人类苦难的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用榜样去影响学生。【板书设计】
此外,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素养提升《三峡》中的修辞手法1.并提为了使句子紧凑、文笔简练,古人常用并提法行文,把本来应该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表意上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并提。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分为两句。如:(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夜分”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曦”和“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是讲不通的,这句话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句和上句一样,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设问2: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预设 回答天帝。下片紧承上片的天帝询问,作出回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是词人回告天帝。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感慨空有才华,于世事无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回答天帝,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到海上仙山去。传达出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设问3:本词和《赤壁》都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认识,但又有什么不同?预设 杜牧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际遇,曲折表达自己空有抱负,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本词是借梦境与天帝对话,表达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战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品读《渔家傲》,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感知词作内容,理解词人情感,并通过鉴赏艺术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生交流讨论以下问题,师小结)设问1:本诗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诗人的行踪是怎样的?预设 围绕“春”“行”来写的。诗人行踪: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设问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为什么?预设 不能。因为早莺尚少,只有“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几处”和“谁家”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如果换成“处处”和“家家”,就体现不出早春的特点了。设问3:颔联中的“争”和“啄”两个动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预设 这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摹了莺燕的动态,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如此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设问4: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预设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活动二:学做播音员】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节奏播报这两则消息。师:如果你是播音员,要向全国人民播报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会怎么播报?(任选一则)点拨: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散文、诗歌,有强烈的情感。新闻中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的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另外,要读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播报的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设计意图】此环节能让学生亲身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更深入地把握新闻内容,进一步感知新闻的特征。强烈的代入感也能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内化学到的知识。三、学写新闻师:请大家把班里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写成新闻,注意“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注意客观叙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在线
客服